2025-09-24 18:20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9月24日,北京市科协发布“科学地图”,集中展示北京各类科普基地中面向公众开放的场馆,方便公众打卡参观。本年度,“科技馆之城”建设的4类科学游成果也同步发布,“高校博物馆科学游指南”“隐藏科学Boss图鉴”“科学零距离”等活动,能更好地服务市民参观科普场馆的需求。
“我们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把6G、人工智能这些‘象牙塔’里的前沿科技,变成孩子们眼中闪亮的光,变成市民生活中可触可感的智慧。”北京邮电大学教师兰名荥和团队共同探索,让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普内容,科普实践的需求又进一步激发教学改革和新的科研方向。
在此过程中,“科技馆之城”建设成为发展的催化剂,自2023年北邮信息通信科普基地入选“科技馆之城”项目以来,团队将最前沿的“空天地一体化”构想,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互动展品,以及有趣的科技启蒙课程。“这个平台让我们真正融入了首都发展,不断放大科普基地的社会价值。”兰名荥感慨。
“一个优秀的科研科普人员,应当既是自己领域的专家,又是大众的翻译官和故事大王,更是一位充满热情的引路人。”交控科技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马宗儒主持的科普项目,荣获2024年“科技馆之城”公共展教示范优秀项目。在长期的科普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自己从科研到科普的思维转变,“我们的任务,是将前沿科技为小孩子们翻译成‘童话’,为初高中生翻译成‘故事’,为大学生翻译成‘机会与希望’。”
把一座城,建成没有围墙的科技馆。随着北京市“科技馆之城”建设的不断深入,科普工作已经超越了物理场馆的界限,让整座城市成为科普的广阔天地。藏在企业、实验室里的前沿科技,被整合为“隐藏科学Boss图鉴”;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市科协联动近40所高校博物馆,按学科领域整合为“高校博物馆科学游指南”6条主题路线;全新升级的“科学地图”在整合优质科普资源的基础上,特别纳入了一批平日较少对公众开放的科研院所及专业机构资源,实现“一图在手,科普畅游”。
此外,历年“科技馆之城”科学游活动成果和最新科学地图,会集纳至即将发布的“科技馆之城”微信小程序中。后续,市民可以通过小程序查看每个场馆的详细介绍,并享受基于实时位置的智能推荐服务,快速发现身边的科普场馆、智能定制游览路线,提供个性化的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