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为桥,保护遗产不仅是为了延续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专业沙龙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邱伟 甘南

2025-09-24 19:46 语音播报

文娱

沙龙现场。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甘南 摄

9月24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专业沙龙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本次沙龙汇聚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国文化机构、知名高校及科技企业的50余位中外代表,共同探讨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挑战与未来。

沙龙深入探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理念及其在全球的落地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苏珊·奥格系统阐述了《公约》通过名录机制、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在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北京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主任苏达·塔尼亚分享了塞尔维亚通过制定专项法律、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社区参与和传承人扶持计划等方式,积极构建非遗保护系统工程。国务院参事室交流合作司原司长孙维佳则以中餐为例,分析了非遗作为文化载体,在促进跨文明对话与文化认同方面的独特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青仁教授在题为“非遗做桥:共谱中拉文明互鉴新篇章”的报告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静态符号,而是推动本土现代化和文明互鉴的活态资源。他从文化价值、国家认同与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阐述了非遗的当代意义。

在文化价值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地方社会的情感纽带与生活智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别于西方工业化模式的独特路径。例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墨西哥的亡灵节、玻利维亚安第斯卡拉瓦亚人的世界观等非遗项目,均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观和发展观。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不仅有助于修复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也能重建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联结。此外,从国家认同与国际传播来看,非遗作为文化身份与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正通过社区的再创造与数字化传播,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出更加鲜活、亲切的文化形象。

沙龙还围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探讨非遗如何在国际范围更好地“被看见、被参与、被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促进者丽妮娜·弗提塔恩分享了泰国南隆社区青年作为“遗产创新者”,利用数字技术活化传统,使文化遗产成为社区发展内生动力的案例。京东方科技集团执行副总裁、艺云科技董事长姚项军分享了“百万数字文化体验场景计划”,介绍了京东方以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国际舞台的实践。

沙龙在凝聚共识中展望未来。与会专家认为,非遗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地方社区实践,注重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青年群体发挥创新力量。会议倡议,应进一步深化非遗保护领域全球合作,推动形成更加多元、包容、开放的协同机制,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多样化、立体化传播生态,不断提升非遗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与影响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本次沙龙是一场专业交流,也是一次生动的文明互鉴实践。它印证了参会嘉宾的观点:非遗是普通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母语。以非遗为桥,文明间的对话与合作得以深化,保护遗产不仅是为了延续过去,更是为了携手开创一个多元、包容、可持续的未来。

2025北京文化论坛

编辑:邱伟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