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21:04
75年前,劳动人民文化宫见证了北京市文联的诞生。75年后的今天,9月24日上午,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一场以“大众文艺的蝶变 新时代文艺新景观”为主题的专业沙龙重回故地,6位中外嘉宾和近百位现场观众在交流对话中,深情回望大众文艺75年发展与变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艺新景观徐徐铺展。
变革:新大众文艺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传播方式以及大众参与呈现出哪些新特征?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教授贺桂梅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艺研究,她认为,七十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体现为形式媒介与内在精神的辩证统一。其“变”在于阶段性演进:从人民文艺、大众文化到新时代的融合,推动格局从文学中心转向全媒介多元互动;而其“不变”的连续性,则深植于对人民性的追求。正是这条主线,使文艺在现象级作品层出的今天,依然保持着与大众社会的深刻连接,并同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原院长蔡少华以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让传统戏曲焕发生机。他认为,数字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主动拥抱新技术、新平台,但不能忘却自身的文化根脉。当下,从传统舞剧到沉浸式体验,种种蝶变既源于科技与资本力量的推动,也折射出时代节奏与大众需求的变化。我们既要善用新形式拓宽推广,也需回归艺术的本体,以东方的独特语汇提供深厚的精神价值。
谷仓乐队主唱许多近年来游走在城乡之间创作村歌,他说,不识字的老人听到集体创作的歌曲时,内心像开了花一样兴奋。把这样的村歌拍成短视频放在新媒体平台上,也助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
法国元气阅读网站联合创始人兼总编辑查尔斯・德威斯搭建了中国网文出海的桥梁。他表示,如今,中国故事借助网络以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通过平台实现作者与读者互动,读者或可转变为作者,大众参与门槛降低。这既是机遇也伴随着风险和挑战,比如内容的快餐化或被算法裹挟。因此,需要保持社群热度与自发性,让年轻作者不断被看见,向读者推荐生动、有特色的内容。
北京作家协会理事、网络文学作家柳下挥创作的多部都市生活小说备受网民欢迎。他认为,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已经产生人与AI共创的模式,但是 AI写作的机器味儿非常明显,不能代替作家创作。读者更需要鲜活生动、接地气、有人味儿的小说,只有融入作家独特浓烈个人风格的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
重构:新时代的“大众性”定义
数字时代传统艺术积极寻找新出路,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多元传播,大众文艺“大众性”是否被重新定义?
贺桂梅表示,文艺的表达形态、传播形态、叙事话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体现在技术维度,还体现在新的文艺思想的提出。人民文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人人都是文艺家,人人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自己。
蔡少华介绍,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中,青春版《牡丹亭》的实践表明,“新”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人与观念的新。戏剧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观众的传承。通过推动“校园行”让昆曲走进年轻群体,对艺术戏曲本身也是一种反哺,让高雅艺术在当代真正形成“为大众服务、为时代服务”的良性循环。
许多则提到,“大众性”概念不断扩展,大众不再仅为受众,还成为创作主体、文化活动组织者与传播者。如团队近年赴各地乡村,与村民集体创作村歌,将村庄文化历史、情感记忆与发展愿景融入歌词,对山歌旋律进行创新改编,村民从“从未想过能写歌”转变为创作参与者。
柳下挥认为,数字时代下大众文艺“大众性”正在被重新定义。网络文学在数字时代真正做到了全民创作,互动性非常及时,发布一个章节后,读者不到一分钟就来阅读或点评。数字时代下艺术不再遥远、艺术家也可及,是真真切切能够感受到的。
传播:新技术助力文艺作品出海
当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微短剧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新技术如何助力中华文化传播?
贺桂梅提出,大众文艺的每一种媒介都各有特色,在“出海”传播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媒介的特点,期待不同国家的人民可以借助国际化的平台互动交流,打破国别限制,共同思考人类今天面对的问题。
查尔斯・德威斯表示,国外读者不在意作品来自哪个国家,他们更在意作品本身的创意、力量和质感。法国读者多数是通过搜索工具被中国网文自然吸引而来的,他们期待看到更多中国作品,建议通过年轻读者喜欢的方式推介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也非常期待中国作家到国外与当地读者有更多交流。
柳下挥认为,应当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把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比如挖掘功夫文化、聊斋世界观、洪荒文化、山海经等中华文化宝库,将它们融入小说,吸引读者跟着故事剧情和人物转换牢记在心。
沙龙现场,观众围绕是否需要重塑文艺价值的认知标准、昆曲应该如何平衡数字化技术和本体价值的坚守、中国网络文学吸引法国的青年群体的核心魅力等方面,与发言嘉宾进行了进一步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