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过时、尺寸不足、设备老化,老旧机械车位改造迫在眉睫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黄品超

2025-09-25 12:31 语音播报

城事

机械车位,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体停车位,本质上是通过对空间的利用,增加更多车位,从而缓解停车难题。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许多机械车位建成于一二十年前,当时遵照的设计标准,早已跟不上汽车的更新换代。许多新车因为超高、超宽、超重,根本无法停进这种机械车位里。早年按“苗条身材”设计的机械车位,如今该如何“增肥”呢?

现场

车位“增肥”颇受欢迎

银岛商务楼位于月坛南街32号,楼内不少公司的员工都有停车的需求。商务楼附近的小区大多建成于2000年前后,因为小区内车位紧张,停车需求也长期处于高位。商务楼内原有的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建于十多年前,不仅车位尺寸小、数量少,设备老化更是让很多居民和上班族“望楼兴叹”。为改善这一状况,西城区相关部门多次组织产权单位、设计方和施工团队开展现场调研,最终确定了“原拆原建、改造提升”的实施方案,在不扩大原有占地面积的前提下,对停车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

银岛商务楼机械车位

今年6月,新改造的银岛商务楼立体停车楼正式“上线”:共提供车位104个,较改造前增加了53个。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SUV和大空间车型,新车位的宽度和长度都做了扩展,普通轿车、商务车甚至无障碍车位都有了“专属空间”。

“原本南北两栋停车楼各有三层,机械车位只能容纳体型较小的车辆。所以在改造之初,设计团队首先做的,就是把单个车位的尺寸加大,最大的车位长5.3米、高2.05米。”西城区城管委交通综合科科长姜楠介绍,停车楼的出入口还加装了智能管理系统,屏幕实时显示剩余车位,自动识别车牌,车辆进出顺畅多了。停车楼白天主要面向办公人群提供停车资源,夜间则向周边居民共享开放,有效缓解了社区停车压力。

银岛商务楼机械车位

“我们小区院子本来就小,晚上回家稍微晚一点儿就找不到车位了,只能到停车楼来碰碰运气。可原来的老停车楼,一栋楼只有首层停车位对居民开放,另一栋楼的升降机运行起来轰隆隆响,速度还特别慢。我的车个头儿比较大,停到车位里可费劲了。”居民张女士说,“现在好了,晚上不管回来多晚,停车楼里总有车位,停起来也比过去方便了。”

“银岛商务楼停车设施的改造,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为居民让利的方式进行的。”姜楠介绍说,早在2014年,市发改委等多个部门就曾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的意见》,鼓励单位及个人投资、建设和经营停车设施。《意见》中特别提到:“当测算收益水平低于约定收益时,可由区、县政府给予支持;市政府重点支持中心城区的三甲医院、行政功能聚集区、世界文化遗产等区域的公益性停车设施建设……资金补助比例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银岛商务楼停车设施的改造,正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的。

调查

机械车位普遍闲置

记者走访了多处停车场的机械车位后发现,许多机械车位的二层已经无法使用,一层车位因为尺寸和承重等原因,使用率也非常有限,有的甚至处于闲置状态。

走进丰台区丽泽路附近一小区B2层地下车库,整层的停车位几乎都是机械车位。记者注意到,车库内原本可提供约400个车位,但机械车位的二层已经很久没有启用过了,一辆车都没有,车位控制器也处于关机状态。车库里的临时车位几乎被停满,找不到车位的汽车只好四处乱停,不少车甚至停在通道内。

金泰城·丽湾小区地下车库

提起机械车位,小区居民有一肚子“苦水”。“我住进小区五年了,从没见过有车停到二层机械车位上。”业主王先生指着车位说,“二层的车位用不了,一层的车位也很窄,大车根本停不进去。”正说话间,一辆轿车驶入车库,司机一边紧盯后视镜,一边小心翼翼地打方向盘,揉了好几把才停进车位。“自动泊车系统也很难停进机械车位,我自己倒进车库每次也得捏把汗。”司机下车后摇摇头说。

小区内控制器损坏

该小区开发商工作人员表示,与小区的机械车位一样,他们公司开发的另一处小区建于2008年,机械车位本身尺寸就小,再加上物业公司疏于维护,设备早已损坏。虽经相关部门协调,但评估下来维修和更换的费用达数百万元,各方在资金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这处机械车位实际上已经无法使用了。

记者走访发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清华同方科技广场、北京西站、朝阳区水郡长安小区等地,机械车位的二层均处于闲置状态。有些地方的一层车位虽然可以使用,但司机仍难以停放。“机械车位最大承重只有1.8吨,我的新能源车超过2吨了,根本停不上去。”司机周先生说,现在开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机械车位也该更新换代了。

清华同方科技广场停车场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停车设备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25年度停车产业论文集》提到,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机械式停车库的总泊位数已达到985万个。然而,行业的平均闲置率高达42%;在部分住宅区和商业综合体项目中,闲置率甚至超过了60%。每年由此造成的泊位资源浪费超过120万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0亿元人民币。

探因

机械车位改造卡在哪儿

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788.2万辆,其中新能源车84.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了21.7%。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无法停进机械车位,更让人感到机械车位的改造迫在眉睫。

“机械车位加长加宽理论上可行。”北京马钢智能停车管理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苑先生说,加长加宽机械车位,意味着电机等设备需要带动更大的重量,原有的线路和控制模块可能无法满足新的需求,需要对电气系统进行评估和升级。此外,停车位也需改造,让原有的防坠落装置、限位装置等能适应新的尺寸和运行状态。

“机械车位往往位于地库,一方面受限于3.6米的建筑高度,一方面改造很难扩大占地面积。”北京静态交通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山说,当年很多机械车位都是卡着标准建的,如今也很难找出改建空间。

徐山表示,对不少企业而言,资金从何而来也是一个问题。“即便有改造空间,不少老旧机械车位早已过时,改造等于拆除重建。按每个车位约1万元的改造标准,总体费用动辄百万元。”徐山说,“小区收取的停车费,大多仅能支撑人工成本;如果再算上机械车位的维修保养和重建支出,目前的计费标准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改造成本,很多企业或产权方因此缺乏改造意愿。”此外,机械车位改造期间,业主去哪里停车,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记者从市交通委静态交通管理处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机械车库1805处,车位25.3万个,占全市660.5万个停车位的3.8%。但其中约70%的机械车位建于2010年至2020年,建设时使用的仍是老旧国标,导致目前的车位使用率偏低。针对这种状况,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期印发了《关于规范机械式停车设备建设更新的指导意见》,鼓励通过维修改造换取经营权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采用市场化方式,参与机械车位的更新改造;对于更新改造投入的资金,会按程序给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简化了机械车位的改造程序,只要不改变原建筑结构、不减少规划停车空间,更新改造就可以按照设备更新处理,无需办理建设工程规划、用地、施工许可、不动产登记等手续。西城区城管委交通综合科科长姜楠也表示,目前机械车位不属于建筑,而属于临时设施,改造时如取得原单位同意,可免去规划、环评等手续。

记者还了解到,市交通委正组织各区对辖区内利用率低或已经闲置的机械车库进行梳理,为下一步机械车位的升级改造打好基础。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