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13:5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暑气已消,秋意渐浓,京城即将进入最美的时节。
坤生瑜老板
长安街的国家大剧院戏剧节演出正酣,因特殊的机缘,我有幸观看了京剧《大探二》。剧中兵部侍郎杨波由梨园“小冬皇”、余派第四代传人、当今坤生第一人瑜老板王珮瑜扮演。近年来,王珮瑜以她独树一帜的风范,迷倒了一票观众,圈粉无数,我亦是“多宝鱼”。很多人因为喜欢王珮瑜,走进了剧场,爱上了京剧。
《大探二》中她的第一句念白“千岁呀且看”,人未亮相,就赢得满堂彩。金殿红墙高耸,宫门次第而开。武将携锤,文官持笏,杨波正了正官帽,向王朝幽深的风暴漩涡走去。剧中的瑜老板扮相俊秀,气质儒雅外形虽瘦弱,行腔却高亢、清亮,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都说京剧流派中,余派唱腔易学难精,而王珮瑜经过数年的钻研,已深谙其道,在吐字、发音、用气、行腔诸方面精心调度,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于淡泊中寓神韵。
民间票友相传:“要想听,二进宫”,专业演员们也说:“文怕二进宫”。《大探二》是不折不扣的京剧经典唱功大戏,由《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组成,三折老戏,三个行当,三位好角,鼎足而立,既考验演员,又极易碰撞出火花。李艳妃端庄华美,徐延昭刚正秉直,杨波敏锐善谈,御阶上谈古论今,图谋处江山万里。正旦、大净和须生彼此咬着唱,你来我往,层层递进,直抵“鱼咬尾”的高潮,整场酣畅淋漓,解气过瘾,让人直呼“快哉!”
我非戏迷,此前在剧院看戏不多,然而这场京剧却让我萌生了有好戏绝不错过的念头,看戏,还得进园子,听现场。名角的气场与台下的叫好在互动中带人走进如痴如醉如醉如痴的境地,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前阵子,很是迷京味儿作家叶广芩的作品(为此还专门跑了一趟她小说中居住的戏楼胡同),她的代表作《采桑子》中,大格格金舜锦是京城名媛,禀性孤傲,痴迷京剧,唱青衣不输名角,为义演找遍京城琴师,最终寻到了董戈。读小说时,我为大格格与琴师董戈的艺术契合绝倒。那晚,吸引我的除了“鱼咬尾”的高潮,更击节赞叹的是高妙的琴师与绝伦的名角之间那种彼此的提领、成就与激赏。
昆曲白先勇
意犹未尽走出戏剧厅,眼前正是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预告,上演20周年的第518场演出,白先勇先生制作,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沈丰英、俞玖林领衔主演的那版最好的《牡丹亭》。沈丰英被白先勇先生形容为“唐伯虎画里面走出来的苏州美女”,俞玖林被白先勇先生称赞为“像极了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 ”。当下种了草,回去跟先生商量,要不要去看,连续三天,票价不菲,时间也未必都有,先生说,喜欢就去吧,赶紧买票,买晚了,好位置就没了。
离演出还有十多天的时间,之前虽看过北昆上下本的《牡丹亭》,但这回我要好好做功课,不枉这部经典的担当复兴昆曲重任的作品。《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它讲述名门闺秀杜丽娘因梦生情,并最终超越生死,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的故事。此剧一经问世,便有许多传奇。据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折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由明至今,《牡丹亭》几乎成为昆曲之代名词——昆腔巍然曲宗,牡丹艳冠群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找来中华书局带有评注的《牡丹亭》版本,开卷称奇,爱不释手。这本书的妙处是不但有详细的评注,还对青春版《牡丹亭》的人物形象设计与原著做了分析对比,对青春版《牡丹亭》经典部分演员的表演细节也有充分描述,实在是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最佳导读。连续十天,我沉浸在《牡丹亭》的世界里,汤显祖怎么能创作出这样瑰丽的戏剧?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我坚信就是真的。9月10日晚七点半如期开演,20年前甫一上演就想去看,20年来已经错过了多少次机会,这次,如同赴一场与昆曲的廿载盟约,《牡丹亭》上中下三本,我来了。问世即惊艳,廿载尤青春。整场演出,我目不转睛,托着镜框,盯着舞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犹如一场四百年萦绕不绝的梦,叩板响起,柳梦梅缓步穿越幕布,甩头侧望,眼神流转,杜丽娘水袖一荡,诗意全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跟随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之情,台下的我们忍不住喝彩,情深处几番眼湿。本着只删不改的原则,白先勇先生将55出《牡丹亭》删减为27折,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为叙事主线,再现了汤显祖笔下跨越生死的旷世爱情。白先勇先生完全继承原词,让观众原汁原味地感受古人诗词文字的美好。可能是读了原著的缘故,我在观看的时候总是在与原书作比较,多次验证,果然唱词没有改动。
何为青春版《牡丹亭》?在白先勇先生看来, “第一个,昆曲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它是有很强韧的生命力的,所以我们要把昆曲的青春生命召唤回来。第二个,因为《牡丹亭》本身就是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一部戏。女主角16岁,男主角20岁,做了一场那么美的梦,梦中相会,完全是青春之歌。”
除了炽热的“青春”,还有动人的“情”与“美”。《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剧本也就贴近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 ”,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汤显祖笔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终于返回人间,与柳生梦梅结成连理。在《牡丹亭》中给予爱情最高的礼赞,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感动冥府、朝廷,得到最后胜利。青春版《牡丹亭》将杜丽娘和柳梦梅最经典的戏份串联在一起,把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展现给观众,叫人怎能不为之倾倒?
至于“美”,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辞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音乐和唱腔上,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审美,加入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为观众呈现一场五彩斑斓的视听盛宴;服装设计上,呈现浓郁的中国山水画风格,传统苏绣工艺将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设计上,以古代大家的书法和水墨画作为景片,让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完美融合,艺术感极强。
碎步迈得又轻又静,几乎是自重重帷幔的一端飘来,身披素帔,莲步娉婷,凤眼白衫,眸子轻轻一扫,杜丽娘流转的眼波便把全场观众都摄住了。戏中的杜丽娘让柳梦梅如坠梦中,戏外的观众又何尝不是?
经典的《惊梦》《寻梦》《写真》《离魂》,上本结束了,《离魂》是当晚最后一折,虽是丽娘逝去,制作人却大胆创意,让她披着大红曳地数丈长的披风,一步步走上台阶,大红的披风铺满舞台。人去魂犹在,整个舞台就是青春杜丽娘的赤诚魂魄,令人震撼又充满期待,这样美丽的魂魄怎会二八早殇?强烈的舞台冲击和戏剧冲突为中、下本埋下伏笔,现场掌声雷动,我久久不能平复。此前看过报道,2016年,青春版《牡丹亭》赴希腊演出,雅典之前从来没上演过昆曲。演出地在一个古老的露天剧场,建于公元前6世纪,而今只剩下一排高耸的“断井残垣”,杜丽娘披着大红的披风,一步一步走向古希腊的历史废墟。是啊,这贯通古今的伟大爱情,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会让人惊心动魄心荡神摇!
9月12日晚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最后一场演出。开演前,剧场响起一阵掌声,有人说:白先勇先生来了!啊?真的吗?回头一看,真的是白先生,那儒雅的书卷气质,温润如玉的笑容,不是先生又是谁?一瞬间整个大剧院的气场都不一样了,制作人和演员20年的默契,观众与青春版《牡丹亭》20年的情愫,我在兴奋和激动中看完了上半场。中场休息时,我快步走到先生那里,只为跟他说一句话。安保人员不让近前,可能是看我态度诚恳心意急切,一位领导说,让她跟先生说吧,我说:“白先生,汤显祖是第一等痴人,写出这样的《牡丹亭》来,您是第一等痴人,制作出这样的昆曲《牡丹亭》来。”先生听了,眼神放出异样的光芒,竖起了大拇指。我说我的女儿也非常喜欢昆曲,喜欢您的作品,《台北人》看了十几遍,先生很开心,说:“希望大家都喜欢我们的昆曲。”他说“我们的”这三个字时,加重了语气,我明显感受到了承载复兴昆曲的力量。
随后,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演出。白先勇先生携全体演员谢幕时说,北大人曾评价青春版《牡丹亭》: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人,一种是没看过的人。“今晚,你们都是第一种人。” 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从此,我也成了第一种人!
最强扫地僧
戏终人散,《牡丹亭》在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花好月圆中落下了帷幕,时节转眼就快到中秋了。如果有人问我,在京城,最诗意的中秋是什么样子?我会说,故宫角楼赏月、颐和园赏桂。
一天晚上,经过故宫,匆匆一瞥,那皎洁的月儿挂在六百年的角楼上空,明月的影子静静地落在护城河里。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真是世间最美冰轮。清晨,微信上看到《颐和园扫地僧又出手了!这次还换了个新身份》,详情是,中秋将至,桂花盛开,因在四大部洲给游客讲解古建而出名的颐和园网红“扫地僧”——张旭,这两天在给游客讲解桂花的历史。立刻动身前往园子,进得南如意门,过了绣漪桥,闻到一阵花香,昆明湖畔的桂花花香袭人,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一见倾心,我久久沉醉在她的幽香里。在花香的指引下,信步走过十七孔桥,过文昌阁进仁寿殿,一路金桂银桂丹桂,好不惬意。难怪李清照说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最爱仁寿殿前的古桂,在庄严的大殿前与瑞兽麒麟俯仰生姿,别具高格。兴致正浓,旁边过来一位保洁员,我一把拉住他,您就是扫地僧吧?他说是的,看到您在给游客讲解桂花的历史,快给我讲讲吧,他说今天工作太忙了,就不讲了,简单说几句吧:颐和园的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您眼前的这盆是晚清留下来的。我跟张旭老师说,我家离颐和园不远,一两周来一次,我非常喜欢这园子,它是我的精神家园。希望以后能经常见到他,多向他学习请教,我还把自己写的《至美至爱颐和园》发给他,请他批评指正。他非常谦虚地说,要向我多学习。要知道,他可是比顶级讲解还要厉害几分的最强扫地僧!
“这叫嗢怛罗曼怛里拏洲,那叫舍谛洲,下边还有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提诃洲、毗提诃洲……”拿着扫帚和抹布,向游客详细介绍颐和园万寿山四大部洲建筑群,保洁师傅张旭去年因这段“贯口”走红,被大家称为“最强扫地僧”。原来是,当天在四大部洲附近做保洁的他,发现有几位游客拿着书在讨论,但有的内容说错了,于是上前纠正,并热心介绍了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等情况。
父亲从事建筑行业,耳濡目染之下,张旭从小就对各种建筑十分感兴趣,一次故宫之旅更是加深了他对古建筑的热爱。“看到故宫里宏伟的建筑彩绘、斗拱、屋顶都特别精美,一下就被打动了。 ”对张旭来说,来颐和园工作更是一种特别的缘分。小时候,常来这里游玩,长大后,成了这里的一员,时间虽不长, “但每天早上一到这儿就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一块石头,和园子融为了一体。 ”从上岗的那天起,每天下午1点下班后,他就一头扎进买来的书堆里,查阅各种建筑、历史、宗教方面的资料。因为喜爱就不觉得枯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在字典里一个个地查。对于常人来讲,那些生僻晦涩的名称,张旭读一两遍就记住了,然后在扫过每一处建筑时,再一一核对……两三年下来,这里的一门一路、一砖一瓦早已烂熟于心了。时间长了,不但是四大部洲,颐和园里大到建筑主体,小到一副楹联、一块匾额,张旭都乐于研究,“就觉得这些古建筑特别亲切,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问题搞不明白都睡不好觉” 。渐渐地,他积累的古建筑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于网友惊叹的“如数家珍”,张旭说:“每天都看,太熟悉了,真的没什么。”
仁寿殿前游客如织,张旭看到树下丢弃的矿泉水瓶和塑料袋,娴熟地用工具夹起收走。在幽幽的桂花香里,他与我作别,隐入人群,隐入百年古桂。枝头万点妆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朴实无华的张旭,不因走红而忘形,依旧踏踏实实地做着一名保洁员,播撒着十里清香,让人们感受着这古老园子的美好。
一场秋雨一场寒,故都的秋美好却短暂,短暂却美好。与白先勇、王珮瑜、张旭的遇见,与角楼明月、颐和园古桂的相逢,都让我觉得这世间如此可喜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