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幸好这样的重器掌握在文明手中”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晁星

2025-09-25 17:04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这几天,围绕“走向深蓝”新闻不少,福建舰三型飞机电磁弹射成功,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13周年……“全球首次”“大国重器”,留言区满是骄傲与自豪之情。

△辽宁舰。

犹记得辽宁舰服役之初,外界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就算白送中国一艘航母,他们5年之内能管好就不错了”“你们的航母就是一艘破船,没有舰载机,即便有了舰载机也飞不上航母”……早已听惯了蝲蝲蛄叫的中国人十分清楚:想让那些戴着有色眼镜者彻底服气,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实力。

于是我们看到——2012年11月,辽宁舰服役不到2个月,第一架舰载机便起飞成功;2019年12月,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2022年6月,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三胎”落地。如今,仅仅过去三年,福建舰就完成电磁弹射起飞,人民海军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远海综合作战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10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人民海军航母建设的升级跨越令世界惊叹,一切质疑都被击得粉碎。

巨舰擎梦,鹰击长空,军事发展盛果期的到来,离不开国家战略支撑,也离不开背后默默奉献的那群人。这些年来,每逢人民军队装备升级的重大节点,都会有两张图被热传——一张是在美国航母上,刘华清将军“踮起脚尖”看舰载机;一张是镌刻在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展厅里的一句标语,“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那头去”。

从“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到“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一代代科研精英、技术工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为中国工业发展、军工跃进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悉,山东舰建设最高峰的时候,在航母上的工作人员高达5000多人。正是因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攻坚者,才有了今天我国海军事业的发展壮大。“什么也不说,祖国需要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代代相传,蓝天就不高、海洋就不远。

当然,对于高端武器、尖端技术频频亮相,也有人发问:中国怎么不含蓄了,也亮肌肉了?道理其实很简单:以武止戈。中国升级和展示武器装备从来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要彰显维护战后国际秩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能力和决心。国人盛赞“国之重器”,也并非迷信“拳头”,而是想彻底告别“用血肉弥补差距”的悲壮,“气足钢也足”地应对一切可能的来犯之敌。

恰如外国网友所言,“幸好这样的重器掌握在文明手中”。世界早已看清,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度,没有横行世界、四处作乱的基因。威力强大的武器装备,掌握在中国这样的和平之师手里,将会是和平与正义的“压舱石”。

△福建舰。

9月25日,国防部发言人在回应福建舰何时交接入列时称,“大家期盼的那一天不会太远了”。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和平。如果说实力是一些心怀不轨者唯一能听得懂的语言,那么当中国的舰船越开越远、飞机越飞越高,和平之歌也会越奏越响。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