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19:40
近800名中外嘉宾,6大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多个配套活动……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圆满举办,围绕永久主题“传承·创新·互鉴”,紧扣年度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交流真知灼见,结出丰硕成果。
从中轴线上的古老地标,到遍布全城的文化空间,从历史赠予的宝贵财富,到当下瞩目的前沿议题,这是一次广泛联动、深度聚焦的文化盛会。搭建文化之桥、深化交流对话、推动人文合作,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平台上,一个个“中国方案”用强音回答着关键的时代之问。
开放互鉴,“中国经验”大有可为
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带来的诸多机遇与挑战,引发论坛嘉宾的热切关注。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表示,“文化不仅超越双边关系层面,更是我们必须在多边框架下共同推动的重要议题。法国和中国同样坚信,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会直接受到一些颠覆性技术及其所带来创新与增长能力的影响,尤其是人工智能,它极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肯定数字技术在文明存续、互鉴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数字技术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挑战,更能推动数据、知识与经验的开放共享,促进跨国界合作。”他对“中国始终坚定致力于世界遗产保护,并在数字创新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予以深切赞赏,三维数字扫描、5G网络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技术进步与文化保护的结合树立了新标准,也为世界遗产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经验”辐射深远,大有可为。“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经历了从‘一元多体’到‘多元一体’的转化,体现了中华文明高度包容的基本特征。”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看来,“源远流长的古老中华文明,为应对智能时代的文明演化提供了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实践路径以及文明融合与复建的范式,为智能时代的人类文明演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潜力无限,文化产业势头正好
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转化运用,进而融入当代社会,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最为聚焦的话题之一。
在前沿科技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走出展柜,走近公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借助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观众可以更方便地检索感兴趣的文物,“故宫名画记”的扫描精度可达10亿甚至60亿像素,“比身临其境地看实物还要清楚”;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分享,“数字敦煌资源库”已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截至目前,资源库已覆盖78个国家的观众,访问量超2000万次;国家图书馆联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共同建设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目前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全方位支持学术研究和公众学习;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打造“云上中轴”项目,“数字打更人”功能实现了“人人可巡查、人人可守护”的愿景,累计吸引109万名公众参与,助力“古都脊梁”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可互动的文化长廊……
在充盈公共文化供给的同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论坛期间,会场周边人气最旺的区域,莫过于北京国际饭店三层设立的精品文创展示区,在这里,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等“顶流”文创集中亮相。据统计,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已于今年3月突破百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以它们为典型代表,“‘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小小冰箱贴,打开了文旅消费的新天地,书写着传统文化的大文章。
同样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与动画大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也彰显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给出数字,总销售额破百亿元的《黑神话:悟空》直接拉动了旅游消费与产业增长,2024年国庆期间,山西27个文物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88.54万人次;《哪吒之魔童闹海》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周边销售额超3亿元,200万人在淘宝平台上下单购买了哪吒相关产品。
“文化产业是人民群众快乐健康的重要来源,也是社会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数字经济国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说,“在政府与市场协同促进的背景下,文化发展面临着大好的环境和条件,也正当其时。”为进一步推动政策利好和产业向好,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上,多家与会机构公布一系列前沿研究成果、重磅产业合作项目与创新实践案例,金融输血、科技壮骨,切实赋能文化产业转型突破、提质升级。
观点激荡,数智时代直面挑战
数智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科技不断引领文化领域的革新,另一方面,它的极速发展伴随着诸多挑战。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新科技特别是AI技术伴生的诸多可能,被众多嘉宾频频提及。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切身感受着AI为影视行业带来的实际变化,比如,在把爆款舞剧《只此青绿》搬上大银幕的过程中,“传统方式需要一个小组工作一周的镜头,AI技术只需一人半天就能完成,不仅实现降本增效,还简化了创作沟通流程。”知名导演陆川延伸话题:“AI让电影人重拾了创作的本真与勇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度,以更低成本、更无畏的心态去追寻内心的影像表达,拥抱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
但与此同时,在AI几分钟便能生成一首音乐、一段画面的趋势下,构建适配技术发展的版权新生态迫在眉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认为,训练数据规范使用、创作过程可追溯、平台治理责任、跨境规则协调等将有可能成为未来AI生成内容版权治理的新动向。
身处科技与文化激荡交融的特殊时代,“科学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深刻影响和重塑文艺创作的格局和境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说,如何以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以文艺为媒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创作者理应承担的使命。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进一步呼吁,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他认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正在形成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主导、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在这片沃土上,“人工智能不是艺术的终结者,人类正在学会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重构文化叙事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