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10:24
连日来,北京晚报与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联合推出的“适老化改造全景调查”引发读者广泛共鸣与热切关注,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改造指导。
适老化改造,如何才能做得更到位?改造之前的评估非常重要。专业评估人员在上门时,不仅要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问清他们在生活中的痛点,还要仔细观察居家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发现隐藏风险,提出全面的改造建议。
听需求看环境 提出改造建议
“王叔叔您好,我们是做适老化改造评估的,来您家看看情况!”上午9点,北京联通公司的适老化改造评估人员林听,来到了通州宋庄镇的王永祥老人家。王大爷家是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的服务对象,而适老化改造,就是服务的其中一环。
“您和老伴今年多大岁数?健康情况如何?有没有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疾病?平时走路、出行方便吗?”林师傅的手上,有一张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评估量化表,第一项要了解的,就是老人的身体情况。
经过问询得知,王大爷和老伴已经年过七十,腿脚都不太方便,而王大爷的问题尤为严重。老人家住的是小平房,与门外的院子有几级台阶相隔。这几级台阶对于普通人算不上什么困难,但对于王大爷却像是越不过去的“鸿沟”。也正因为这个台阶。王大爷想独自到院子里走走都十分困难。
老人有需求,评估人员就要给出解决办法。经过实地测量和观察,林师傅认为,在台阶的一侧加装一排落地扶手就能大大缓解老人出行不便的难题。而因为房屋右侧有晾衣架、空调外机等设备挡路,扶手安在房屋的左侧会相对合适一点。
在观察老人家庭的室内环境时,林师傅还发现卧室的采光并不是很理想,即使是白天,屋里也显得比较昏暗。根据以往的评估经验,林师傅意识到,老人夜里如果有起夜的习惯,很可能会因为室内光线不足而在行走时导致危险。
“叔叔阿姨,您二位晚上会起夜吗?起来之后怎么开灯啊?”不问不要紧,老人的回答,正好触及了安全性的“雷区”。王大爷表示,自己和老伴都有起夜的习惯,而起来之后想要开灯,要下床后走好几步来到另一侧的墙边,按下插在电源上的简易灯,屋里才有亮光。
通过模仿老人下床后的行为,林师傅发现,这几步摸黑开灯的路确实很有风险,而简易灯的亮度也明显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在床头的位置加装一个智能感应夜灯。这样老人夜里起身的时候,灯光就会直接亮起来了,更加安全。”
除了卧室,卫生间也是林师傅评估的重点区域。他发现,老人洗澡采用的是淋浴,但地砖却缺乏防滑处理。尽管老人表示“没什么问题”,但林师傅还是把它作为一个风险点列入了自己的评估报告当中,建议老人“加装防滑垫”。此外,老人因为腿脚不好,如厕起身时也会有一定困难,林师傅的建议是在墙边安装一个L形扶手,但老人表示,马桶旁边有一个房屋自带的粗管道,平时抓着它也能起来,因此对加装扶手不太需要。
林师傅表示,自己做评估工作给出的只是参考建议,最终要不要改,要改多少,还是要看老人的接受程度和习惯。“适老化改造这个概念,对于不少老人还是挺陌生的,尤其是涉及施工类的改造,老人觉得你要动我住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房子,很容易会有点抵触情绪。我们也只能尽量地劝说,希望老人能明白,居家生活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
石景山区八角街道,近段时间正在对辖区内105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推进“定制化”服务工作。除了家政、陪诊等常规关爱服务外,为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评估和产品配备也是服务的环节之一。“我们街道有一家适老化改造样板间,考虑到有些老人行动不便,来现场参观会有困难,我们就把服务拓展到了老人的家里。通过专业人士上门的方式,让老人了解到家里有哪些地方应该进行改造。”八角街道民生办科长尹娜介绍。
下午3点,负责评估工作的易享生活公司适老化改造项目负责人王玮,敲开了93岁刘淑勤老人的家门。刘阿姨就是街道服务的特殊困难老人之一,阿姨不仅自己腿脚不便,家里同住的年过六十的女儿,行动更为困难。因为腿部病症,女儿需要使用助行器才能走路。
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王玮首先想到的,是看看家里的通行环境是否通畅。在客厅与阳台的连接处,她发现地面上有一个稍稍凸起的门槛。这个门槛的高度很低,只要稍微抬脚就不会有影响,但考虑到老人年纪比较大,走路时又有贴着地面往前“磨”的习惯,王玮建议,最好能把门槛做一个找平处理。
地面有高差的不只是阳台,家里的卫生间,有一个高度更高的台阶。既然阳台的小门槛都建议找平,这里是否也应该做一个坡道?王玮表示,一般来讲是应该这么做,但刚才她让刘阿姨的女儿演示了一次进卫生间的过程,发现,在使用助行器的情况下,因为卫生间里较为狭小,如果正面进入,没法在里边顺利转身上厕所,老人只能在门口先转身,再倒着往上迈一步进入。“考虑到这个问题,我就不太建议做坡道了,否则老人倒退走路的时候会有危险。”
“阿姨,我看您这里有个装过扶手的眼儿,扶手怎么没了?”在卫生间的淋浴区,王玮指着墙上的小孔洞问道。原来,老人平时洗澡时会搬个浴凳坐着洗,起身的时候,需要拉扶手借力,因此之前找人安装过一根。但因为材质原因,用过一段时间就锈蚀脱落了。王玮表示,既然老人有使用扶手的需求,最好还是能再重装一根。“一方面是使用防水材质,另一方面,我看您之前装的是‘一字形’,我建议还是做成‘L字形’比较好,这样站起坐下都能双手发力,更稳当。”
沙发有些过软,建议换一个硬一些的椅子或坐具;客厅茶几是玻璃材质,边缘有些尖锐,建议更换或做边缘的柔化处理;家里有一个带滑轮的座椅,不建议老人继续使用……带着之前观察到的问题,王玮在纸上写下了一份完备的评估报告。之后,她的同事会根据报告跟刘阿姨做进一步的对接,确定后续改造的具体内容。
智库观点
要发现老人没意识到的危险
“老人有什么需求,我们就怎么改,这是最简单的,但适老化评估不能这么简单地干。”林听表示,居家环境中有一些潜藏的风险,是老人意识不到的,作为专业的评估人员,必须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并告知这些风险。“比如我们服务过的一些老人,特别喜欢在过道里堆一些不常用的东西,有的还有凸出来的尖锐端,万一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很容易造成伤害。像这种问题,我们必须把风险告诉给老人。”
王玮对此也深有感触,她还记得,之前去别的老人家里评估时,经常能看到老人在门口堆了三四张地垫。一问才知,是为了美观、防尘才这么堆的。“老人希望家里漂亮一点,可以理解。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其实会带来摔倒的风险。一个是地垫本身就容易滑动,另一个是,多层地垫其实也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小高差,老人万一脚没抬起来,就容易被绊倒。”对于这类问题,王玮都会跟老人建议,要么把地垫撤掉,要么只留一层地垫,并且用胶带牢固地把地垫粘在地上,“有老人会问我们,这样不就不好看了吗,我都会跟老人说,在美观和安全之间,应该首先考虑安全。”
还有的老人,自己有一些适老化改造的意识,但因为缺乏专业人士评估,自己购置的产品反倒带来了新的风险。“比如有的老人从床上起来不太方便,想要借个力。从网上一搜,买了一个免打孔的床边的扶手架。但我们评估时现场试用了一下才发现,这种扶手架并不是固定住的,一旦发力角度不对就会移动,导致老人摔倒。所以我们建议,老人如果想让自己的居家环境更安全一些,还是应该找专业人士来做一次全面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