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21:01
作为首都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在守护水量、水质和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张家口市赤城县“退稻还旱”的举措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退稻还旱”不仅有效节约了水资源,保护了一泓碧水,还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带动当地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退稻还旱 保水护水
秋意渐浓,白河水在样田乡水磨窑村村头潺潺流淌,两岸种植的成片玉米压弯枝头,自动化收割机奔忙在田野间,一派丰收场景。
“临着河,之前家家户户都靠种水稻糊口,是大伙儿收入的主要来源。”77岁村民刘万义回忆,“以前我家种了9亩多水稻,好的时候一亩地能产1000多斤,足够一家温饱。但确实辛苦,尤其在春天插秧时,在冷水里一泡就是一天。”2006年10月,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了《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确定从2007年起在密云水库上游实施“稻改旱”工程。其中,赤城县属重要区域,涉及“退稻还旱”的有6个乡镇49个行政村。
村民的理解配合,基层的积极落实,赤城县的有力推进,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退稻还旱”项目实施得有序顺畅。
“现在,全村‘退稻还旱’的地里种玉米,一亩产量稳定在1000多斤,除了种地的收益,每亩每年还能领取630元的补偿金,这么算下来比以前种水稻收入可观,还不累人。”水磨窑村村干部韩永清如是说。自实施“退稻还旱”项目以来,赤城县有效增加了白河流域地表径流,保障了对京输水量。
因水而兴 绿色转型
水与赤城的发展紧密相连。为保证一泓碧水优质、稳定入京,赤城完成了“退稻还旱”的使命。多年来,赤城县一直在探寻。其深知,政策“输血”解决的是一时之困,而产业“造血”注入的是长远之利。这其中,样田乡作为样板走出了一条从“退稻还旱”到“全面绿色”的发展转型之路。
白河自北向南静静流经样田乡11个村,境内河道长21千米。该乡自古因土质肥沃、地势平整而著称,农业种植发展优势较为突出。正是立足这样的区位和资源禀赋,样田乡在夯实优势中寻找新的机遇。事实证明,退稻的土地并非只能种玉米,还能长出绿油油的节水蔬菜。
在下马山村遇到66岁村民倪建国时,他正背着筐在绿色无垠的地里忙着收圆白菜。一辆集装箱货车就停在地头,另外几位村民配合着将新鲜的蔬菜整齐地码放在车厢里。此时,倪建国已忙了10个小时,他说现在是收菜旺季,每天从早晨6点开始,一天至少得干12个小时。眼前这批订单是发往山东的,货装满就立即发车。“以前地里种水稻,‘退稻还旱’后种过一阵玉米,咱这儿地肥,村里又尝试着种蔬菜,没想到也能成,现在不少外地人来咱这收菜。”
目前,下马山村种植蔬菜面积800多亩,选取的都是较为节水的生菜、散花、娃娃菜等品种,用的也是有机肥和滴灌方式。“你看,那边的6个大棚里种的都是豆角,这是近两年村里新发展的节水农业项目。”下马山村村干部尤强望着菜地不禁感叹,“村民对这条河有感情,要发展一定是绿色的。”
如今,蔬菜产业已然发展为样田乡的特色主导产业,同时还高标准打造起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分布在沿白河流域的柳林屯、样田等11个行政村,园区内引进龙头企业2家,组建农业合作社23家,带动种植大户28户,流转土地1.4万亩,万亩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初具规模。
河清、岸绿、画美,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赋予了这里绿色发展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