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后
朋友今天打电话说,景山的银杏叶黄了;明天打电话说,古槐的叶子开始飘落了;那些古柏,在秋阳下更显苍劲了。
又说,中轴线的古树名木普查要开始了,景山的“槐抱槐”又发了新枝。所有这些消息,都在诱惑着我。我要去看看古树。
这一天,在秋分后到来。
晨雾中的万岁山
那些古树经历了多少个这样的秋天?唐槐一千二百年,明清古柏六百年,就连那些相对年轻的国槐,也有了两三百年的光阴。而我,不过是它们生命中匆匆掠过的一个过客。
从景山东门进入,晨雾还未完全散去。这座由明成祖用元故宫废土和紫禁城护城河泥沙堆筑的人工山丘,在晨光中显得温润而神秘。海拔94.2米,相对高度45.7米,它是北京中轴线的制高点。
我沿石阶上山,满径落叶踩上去有轻微的沙沙声,那是时光的私语。朝阳升起,穿过古树枝梢,在石阶上投下斑驳光影。那些光影如同古树的年轮,一圈圈地诉说着岁月的深邃。
路旁的古树,挂着红色或绿色的铁牌,如同它们的身份证,记录着来历与年岁。秋风掠过,仿佛它们在低语。
虬龙柏的前世今生
往景山北面山腰走,那棵著名的“虬龙柏”若隐若现。
它并不算高大,却有着奇异的风姿。树身上长满瘤状突起,大大小小的凸起让树皮显得神秘莫测,如远古神话中的虬龙鳞甲。现在已经用护栏围起来保护,下面立着铜制说明牌,上面记录着一个关于时间与情感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那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时代啊--皇帝养了一只眉毛洁白的狮子猫,赐名“霜眉”。这只猫与皇帝形影不离,善解龙心,夜夜守护在龙榻之侧。猫死后,嘉靖皇帝竟把它埋葬在这棵柏树下,立碑曰“虬龙冢”。一个皇帝对一只猫的深情,穿越四百多年的时光,在这棵古树下凝固成永恒。
我绕着古柏走了一圈又一圈。树皮上的纹路纤毫毕现,那些瘤状突起,真的如虬龙之鳞。几百年过去了,石碑早已不见踪影,猫的尸骨也早已化作泥土,但这棵柏树还在。它见证了一个皇帝的孤独与深情,见证了明王朝的兴衰,见证了这座古园的沧桑变迁。
古柏不语,但我知道,它记得一切。记得那个为爱猫而立碑的皇帝,记得那些在树下来来往往的人们,记得每一个春秋冬夏的轮回。时间在它面前,不过是一阵风,一场雨,一次花开花落。
槐抱槐的生命传承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那些白皮松如玉柱般挺立在秋阳下。它们是北京的乡土树种,洁白的树干,翠绿的针叶,在这个季节里显得格外清雅。有些大概有几百年历史了,它们的树干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色,从灰绿到雪白,如同人生的阅历,越深便越显淡然。
然后,我来到了观德殿西侧,远远地我就看见了那株传说中的“槐抱槐”。一株巨大的古槐,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伫立在那里。走近了看,更是令人感慨大自然的力量。这是一株唐代古槐,红色的古树牌显示它已有1210年历史,可以追溯到盛唐时代。胸径约2米,胸围6米多,树冠高达20米。
最令人惊奇的是,在它那中空的树干中,竟然又生长出一株新的槐树,已经长到十多米高,碗口般粗细。这就是北京城中独一无二的“槐中槐”现象,老槐怀抱新槐,如同一个关于传承的古老寓言。
我围绕着这棵奇树慢慢踱步,试图理解这个生命的奇迹。主干虽已中空,但那些粗壮的根系依然深深扎在大地里,汲取着营养,支撑着新生的枝叶。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力啊!在衰老与新生之间,在死亡与重生之间,它找到了一种平衡,一种延续。
我想起一位名人的话:“生命就是这样,在看似绝境中寻找希望,在看似希望中面对绝境。”这株古槐,不正是这种生命哲学的最好诠释吗?
用手机扫描树牌上的二维码,屏幕上显示出古树的详细信息,还有网友们的留言。有人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有人说“第一次看见这么粗的树,被震撼!”还有人上传了古树的照片。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我心头一热。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依然会为一棵古树而停留,而感动,而思考。
二将军柏的忠勇精神
观德殿前,两株古柏相依而立,这就是著名的“二将军柏”。
它们高达30多米,树冠如伞,虽然并肩而立,却各有姿态。东边的一株笔直挺拔,如卫士般庄严;西边的稍显倾斜,如将军般威武。红色的树牌显示,它们是辽金时期种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康熙皇帝为这两株古柏命名“二将军柏”,取其忠勇神武之意。那是一个崇尚武功的时代,康熙皇帝经常在观德殿考验皇子们的骑射技艺,亲射示范。为了提倡忠勇精神,他还为东边的关帝庙题写了“忠义”匾额。
秋日的阳光照在古柏上,树皮斑驳,如同历史的刀痕。千年风雨,让它们更加坚韧,它们见证过那些历史时刻:康熙皇帝的射箭声,皇子们的操练声,还有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消散的人声与马声。
而今,这里只有鸟鸣与风声,还有游人的赞叹声。那些曾经的刀光剑影,都已化作这两株古柏身上深深的年轮。
蝴蝶槐的珍稀之美
在山左里门向西的路边,我看见了那株传说中的蝴蝶槐。
它并不起眼,在众多古树中显得低调而神秘。蝴蝶槐是槐树的复叶簇生变种,5片小叶聚生,形如蝴蝶展翅,姿态奇特,故名蝴蝶槐。这是园林中的珍稀树种,在整个北京城也不多见。
秋日的阳光透过叶片,叶脉的纹理清晰可见。微风吹过时,那些叶片轻柔摇摆,真如蝴蝶在枝头翩翩起舞。这株蝴蝶槐,是真实的存在,还是大自然的一个梦境?
万春亭上的沉思
登上万春亭,京城全景尽收眼底。
向南,紫禁城的金顶在秋阳下闪闪发光。红墙黄瓦,层层叠叠的宫殿群落,如同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
向北,钟鼓楼遥遥相对,那里曾经是整个北京城的时间中心。
向东向西,现代北京的高楼与古老的白塔,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这条中轴线,全长约8公里,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而在这条线上,分布着7000余株古树名木,它们是活着的“文物”,是这座城市的绿色记忆。
我站在万春亭中,被古槐环绕。其中有一株特别粗壮,需要三人合抱,树牌显示它已有300年历史。槐树的叶子在秋风中沙沙作响,如同在诉说着什么。
这些古树,见证了太多的历史风云,承载了太多的人间情感。
寿皇殿前的石雕艺术
景山北侧的寿皇殿殿前广场上,左右对称分布着42个精美的石雕树池,其中38个长着古树,多为桧柏和国槐。这些树池高约半米,青白石材质,基座方正,四周雕刻着如意云纹,向上逐渐收窄,第二阶刻着莲瓣图案,层次分明,工艺精湛。
最大的一个树池中,生长着一株110年历史的国槐。为了适应古树的生长,树池明显经过扩建,底座达到3米见方。树池四角铺设着云纹装饰,内口呈八边形,整体设计既实用又美观。
根据史料记载,寿皇殿始建于乾隆年间,树池雕刻得如此精美,体现了皇家园林的气派与匠人的智慧。
我在这些树池间漫步,仿佛穿越了时空。那些古老的石雕,那些苍劲的古树,还有那些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青苔,构成了一幅关于时间与永恒的画卷。
时间的低语
虬龙柏说,时间会在一切存在上留下印记,包括树皮上的瘤状突起,包括一个皇帝对爱猫的深情。槐抱槐说,生命的传承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精神的延续,在于那种永不放弃的顽强意志。二将军柏说,忠勇并非只是战场上的英勇,更是在岁月中的坚守,在风雨中的不屈。蝴蝶槐说,美从来不需要理由,它只需要被发现,被珍惜。
这些古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它们看过明清两代的兴衰,看过民国的动荡,看过新中国的诞生,看过改革开放的春潮。在它们面前,人类的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就是这一瞬,却充满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家国情怀。
这些古树,就是这座城市的记忆,是我们不能遗忘的文化符号。
新时代的古树保护
如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颁布实施,古树名木的保护被写入了法规。这是一个好消息,意味着这些“活文物”将在更好的保护下继续生长,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
古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人们精神的慰藉者。在它们浓密的树荫下,老人在练太极,孩子在追逐落叶,年轻人在拍照留念。人与树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
出园记
走出景山西门,几只鸟儿在枝头歌唱,为这幅美景增添了生命的音符。
景山静静地立在中轴线上,让匆忙的现代人停下脚步,登高望远。它告诉我们来自哪里,也提醒我们往哪里去,让我们看清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秋分后于景山公园
注:此文所记古树皆为实地观察所得,作者怀着敬畏之心,记录这些绿色文物的千年风采。以镜头为眼,用文字为心,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中为古木留影,为自然之美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