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论坛 | 数字化焕活文化遗产
1039调查团

2025-09-27 18:21 语音播报


本周举行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让全世界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宫博物院藏品195万件,已有10万件高清文物影像,“数字文物库”正不断生长;“数字敦煌”展让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走向世界……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了新的重要路径。

数字化让文物古建“活起来”

观众热烈鼓掌,大屏上的马儿们就会欢腾地嘶鸣打招呼——这是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的“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中的一个互动环节,展览依托全数字形态展厅,通过沉浸式投影、三维互动及知识图谱技术,呈现了故宫院藏500多件超高清马文化文物影像数据。

一件件“动起来”的文物形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观众们的互动体验性和真实感。“很新奇,很有创意,也能身临其境体验文化,有3D的(文物展示),可以让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文物的各个方面,更加了解这个文物。”“这种数字技术动态的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包括那些(文物的)典故、历史知识扑面而来。”观众们说。

作为故宫博物院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成果,故宫大高玄殿经改造后,打通文物数据库与数字化展厅的联通链路,成为故宫博物院第二座全数字形态的展厅。

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记者拍摄

数字化技术也让不少珍贵的文物古建得以修复再现。乾隆花园即宁寿宫花园,位于紫禁城东北部,建造于1771年至1776年,是清高宗乾隆皇帝退位后居所的一部分,占地6000多平方米,包括四进院落和散落在假山之间的27座建筑物,是现存的18世纪中国皇家建筑内檐装修的杰出典范。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东亚项目总监赵宏禧介绍,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跟故宫博物院已经进行了25年的文物修复的工作,是针对于故宫东北角的乾隆花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的内檐有别于其他所有的花园,它用了非常多的顶尖工艺,将以前可能是用在器物上面的这些工艺,用在了建筑的内檐装修上面,所以是非常的独特,而且有极高价值的一个地方。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故宫需要他们来带世界上的专家一起来研究,因为很多的传统工艺用在建筑上面是已经失传的。比如说,他们恢复了乾隆高丽纸,中方的专家分享他们以前造纸的一些做法,西方的专家把现存的这些壁纸透过科学方式去检测它一层一层的内部结构是什么,一步步地恢复了。

乾隆花园位于紫禁城的位置/来自网络

乾隆花园/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赵宏禧说,乾隆花园即将部分开放,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他们做了乾隆花园的数字化采集,将这些素材变成一个虚拟的影片,通过这个方式来宣传乾隆花园。因为乾隆花园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地方,它有很多地方其实它需要很谨慎的做一些开放,多数的公众没有第一时间可以进入乾隆花园参观,但可以透过这些数字化的一些影像、线上的一些平台,更了解乾隆花园的美,还有乾隆皇帝当初设计的一些初衷。在9月29日会对乾隆花园做开幕,在这之后乾隆花园会做部分开放,观众可以参观乾隆花园第二进院落的展览,即宁寿宫花园开放暨“天工匠心——宁寿宫花园的历史与守护”展览。

乾隆花园内景/来自网络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方面,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黄墨樵介绍,故宫正在通过构建沉浸式数字体验平台,将监测数据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内容,实现从“专业守护”到“大众共享”的跨越。

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孪生项目,可以说是数字化遗产监测的3.0,是为了未来5年故宫博物院的遗产管理和监测打造的一个数字化底座,为观众了解故宫文化遗产监测提供了数字化通路,比如通过传感器来监测它的沉降、相关的一些模拟的数据等,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文化遗产背后的点点滴滴,了解故宫博物院是如何运用先进数字技术科学化和精细化守护文化遗产,这样就形成从保护到传承的良性闭环。

“全景故宫”/记者截图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目前,每年有过千万的中外观众参观故宫,最多的时候近2000万人次,600多岁的故宫,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离不开数字化的赋能和加持。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说,希望用数字孪生技术最终实现对故宫的三重管理和服务,最终实现对故宫九大场景的应用,对古建筑的保护、文物展厅的管理,以及对观众的服务。这个项目在正式建设中,计划在明年建成。到时候也会开放给公众。面向未来,故宫博物院希望以数字孪生技术手段,以文物标准化的建设,以文化加科技等,希望使得数字故宫不断赋能现实世界的故宫,能够使得它永久保护、永续利用,万世流芳。

数字化让文物古建走向世界

9座1:1复制洞窟,近300幅/件复制壁画、彩塑及文物真迹……正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是目前展示复制洞窟数量最多、展品最丰富、专题内容最全的敦煌艺术展览,首次实现“在敦煌之外呈现最完整的敦煌”。

市民赵女士最近专门带着孩子去观展,她说自己一直都想去莫高窟现场参观,但是苦于路途比较遥远,一直没有成行。这次展方把莫高窟搬到了家门口,她马上带着家人一起去参观。“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几个1:1复刻的经典洞窟,孩子甚至还拿着手电仔细看各种人物、配饰,我知道真正的莫高窟里面肯定是不允许这样,因为那个色彩是十分怕光的,所以这个体验肯定是在真实的莫高窟里面难以想象的。展览还通过多种数字形式把洞窟的开凿、佛像的塑造,这些过程进行了呈现。不只是孩子,我其实也是第一次看到,感觉受益匪浅。”

莫高窟第285窟复制窟窟顶/来自“如是莫高”公众号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说,“数字敦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做技术性的探索,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目前他们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对于石窟寺数字化的技术装备和整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完成了300个洞窟的数据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加工,并把这些数据作为档案永久保存下来。另外,这些数据已经支撑了保护研究、考古、展览展陈、文创等等领域的应用,也做了“数字敦煌资源库”,“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等,这些平台向全球共享数字资源。他们现在也借助了很多这种数字化的技术,像AR、MR等,将数字化遗产的内容活化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去接受它,通过这样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国家去展示和传播。

目前,国内外已举办了50多场次的数字敦煌展,推动了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美人菩萨》/来自“如是莫高”公众号

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看来,博物馆数字化的应用既有助于提升对观众的吸引力、理解度,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观众,也有助于完善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诠释。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是要补充博物馆可能展览的缺项或者是要强化的内容,因为博物馆收藏不一定能完全支撑起全部展览体系,当用文物串联一个时代或主题遇到时间线上的缺环,可用数字化手段来补充,让整个展陈链条复原和完整起来,所以博物馆观众能够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多地理解博物馆的内容。

房山区文化遗产监测与预防性保护平台/记者拍摄

刘超英认为,数字化更筑牢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新屏障。从宏观区域安全防护到文物本体保护修复,数字技术既是不眠不休守护文物的“天眼”,也为文物“祛病延年”提供“药方”。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实现了4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覆盖,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基础的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通过智能传感及时预警文物安全风险,为推动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提供了坚实保障。

过去对文化遗产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都是要靠人工去探查、拍照,现在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可以设监测点,对数据进行及时地分析,包括考古发掘的东西出来以后,马上就可以到实验室里用数字化手段对它进行分析,提取它的微元素。对于博物馆来说,数字化的技术用得更全面:产品的智慧化库房、智慧化的温控系统,乃至博物馆的整个的智慧化运维,包括办公系统,海量的数据采集以后,很便捷地就容纳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能够给大家的研究和使用提供很多的便利,包括火灾报警的速度都在提高。

数字化应用应谨慎有度

不过刘超英也表示,数字化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需要用专业的视角精心筛选,始终保持严谨、有度。她说,在对外展示这个环节,博物馆的数字化技术一定要慎之又慎的,如果用得不恰当就适得其反。这就是一个挑战,因为博物馆的人要懂自己的博物馆的专业,要懂得这个藏品,他要理解策展的内涵,他还要懂技术,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太少了。还有一个领域就是藏品的修复和保管的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一定要用成熟的技术。“博物馆不能成为试验田,因为我们所保管的文化遗产每一个都是具有唯一性的,如果新技术的应用使用得不当,那就会不可逆。”

她建议,建立文博单位、技术研发单位、观众等多方的沟通机制和平台,实现技术与文化遗产的共生共荣。文博单位的需求、用户反馈,怎么能够让技术研发单位知道,现在没有这样的平台和机制。北京博物馆学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开研讨会就是把公司和博物馆的人请到一块,大家讨论。如果要想实现共生共荣,就要建立一个好的沟通机制,大家一块总结梳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它才能落到实处。因为博物馆是个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机构,它是服务于全体公民的,也要给观众更多的提意见的渠道。

北建大测绘学院侯妙乐团队学生在万宁桥侧

采集电子显微图像/来自遗产数字化与虚拟修复课题组公众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还将不断迭代升级。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妙乐团队的“实景三维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技术,正在解决文化遗产建模“立体化不足、真实化欠缺、实体化有限”的痛点,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为全球遗产保护提供“时空认知+智能计算”的中国方案。

她指出,现在的数字化就是满足了留存和展示,缺乏深度的语义化信息,要想讲清楚文化遗产的故事,得把这个过程当中发生的所有的事情能够留存、表达,需要一个多维动态模型,这个实景三维的数字产品可以有效支撑这样的需求,不但可以看到这个文化遗产,还能看到从它的诞生到它身上所有发生的故事,再到它未来怎么样,达到“可量化、可预见、可管理”的效果。

2025北京文化论坛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