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恰似一幅波澜壮阔又变幻莫测的画卷,每个人都是执笔的画师,在岁月的长卷上勾勒着属于自己的轨迹。前行途中,我们难免遭遇荆棘丛生的险径、迷雾重重的岔路。当常规之路被堵死,有人如困兽般在原地徒劳挣扎,直至精疲力竭;而有人却能凭借“变通”的智慧,巧妙转身,于绝境中辟出一条通途。《周易·系辞下》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流传千年的箴言,道出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存智慧。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今天,“变通”二字更显其独特价值。当我们说一个人“懂得变通”时,往往带着赞许;而说某人“不知变通”时,则暗含批评。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变通”?它为何如此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在变通中保持定力?让我们从文字的本源出发,探寻这一智慧的深层内涵。
一、“变通”说文解字:探寻词义的本真
“变通”一词,由“变”与“通”二字精妙组合而成,看似质朴无华,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变”(變),从字形上看,上半部分“糹”像丝线纠缠,下半部分“攴”像手持器械敲击。其本意是“更改”“转化”,意指事物在外部力量或内部动因的作用下,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这里的“变”,是面对“穷途末路”时的必然选择,是打破僵局、寻求生机的起点。它强调的是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模式,勇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革新。因此,“变”的核心在于“动”,在于“化”,是动态的、积极的过程。在《说文解字》中,“变”释为“更也”,意为改变、变化。它象征着一种动态的演进过程,是事物从一种既定状态迈向另一种未知状态的奇妙旅程。在广袤无垠的自然界中,四季的更迭是变,春的生机、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静谧,循环往复,演绎着生命的韵律;昼夜的轮回是变,白昼的明亮与黑夜的深沉交替,勾勒出时间的轮廓。而在人类社会里,科技的日新月异是变,从古老的钻木取火到如今的核能利用,从简单的飞鸽传书到便捷的互联网通信,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换代是变,从封建的等级观念到现代的平等思想,从保守的传统思维到开放的创新意识,思想的变革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生命的本能,是推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
“通”,从“辵”(辶,意为行走),从“甬”(意为通道)。其本义是“到达”“没有阻塞”“顺畅”。《说文解字》释为“达也”。引申为理解、明白、顺畅、普遍等含义。“通”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道路畅通无阻,思想交流无碍,事理融会贯通。它追求的不仅是表面的通过,更是深层次的贯通与和谐。就如同潺潺流水,当遭遇巨石的阻挡时,若能灵活地改变流向,绕过障碍,继续欢快地奔腾向前,这便是通。通,代表着一种顺利、无阻碍的理想境界。在人际交往中,彼此心灵相通、沟通顺畅是通,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便能传递温暖与理解;在事业发展中,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且能一帆风顺地实现是通,每一次的决策都恰到好处,每一个步骤都紧密衔接。通,让我们能够摆脱困境的枷锁,迈向成功的殿堂。
将“变”与“通”二字组合成词,“变通”的完整意涵便豁然开朗:通过适时、适度的变化,以达到通达、顺畅的境界。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而是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条:“变”是方法与过程,“通”是目的与结果。只谈“变”而不求“通”,是为变而变,可能陷入混乱;只求“通”而拒绝“变”,则往往是空想,无法实现真正的通达。它并非盲目地改变,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是在对形势进行精准判断后的理性抉择。就像在浩瀚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当遭遇狂风暴雨或暗礁险滩时,船长会根据实时的情况,果断地改变航线,避开危险,最终安全地驶向目的地。这种变通,是对环境的敏锐适应,是对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目标的执着坚守。
因此,全面理解“变通”,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它是一种主动性智慧:变通不是被动地接受变化,而是主动洞察时机、预判趋势,主动寻求更优路径的智慧。第二,它基于对规律的尊重:有效的变通,必须建立在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无视规律的“乱变”,只会南辕北辙。第三,它以实现更高目标为导向:变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破瓶颈、化解矛盾、实现最终的目标(即“通”),而不是为了变化本身。
简而言之,“变通”是在坚守根本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为实现最终目标,在方法、策略、路径上展现出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它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二、为何要变通?——从“机械”“死板”与“教条”的反面教材说起
要深刻认识“变通”的积极意义,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审视其对立面:机械、死板和教条。这些思维方式正是阻碍我们“通达”的常见壁垒。
(一)机械:忽视情境的“照搬照抄”
“机械”一词,原指没有生命的机器装置,其运行完全依赖于预设的程序和指令。思维方式上的“机械”,就是指像机器一样,不考虑具体情境、对象和条件的差异,生硬地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或经验。古代“刻舟求剑”的寓言就是机械思维的典型。那位楚国人将“剑落水”这一事件与“船帮刻痕”这一位置机械地绑定在一起,完全忽略了“船在移动”这一关键变量。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维也随处可见:比如,将某个企业在特定市场、特定时期成功的商业模式,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结果水土不服;又比如,在教育孩子时,不顾孩子独特的个性与天赋,一味套用所谓的“成功育儿经”,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机械思维的危害在于,它用静态的、孤立的眼光看待动态的、联系的世界,企图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必然在实践中碰壁。而“变通”正是对抗机械思维的良药,它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死板:拒绝调整的“一根筋”
“死板”比“机械”更进一步,它往往带有一种主观上的固执和僵化。持有死板思维的人,并非不知道情况发生了变化,而是出于惰性、恐惧或过度的自信,拒绝做出任何调整。他们认准一条道,不管前方是悬崖还是坦途,都要“走到黑”。
红军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就犯了死板的错误,不顾敌我力量悬殊的客观现实,坚持硬碰硬的阵地战,导致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管理者如果死抱着过时的规章制度,不愿根据新的业务需求进行优化,就会导致团队效率低下,士气涣散。死板思维的根源,常常是思维惰性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改变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要承担风险,而不变则显得“安全”。然而,这种“安全”是虚假的。正如《易经》所言,“穷则变”,当路已经走到尽头时,死板地不變,就意味着停滞和消亡。变通,则要求我们勇于打破思维的桎梏,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在动态中寻找生机。
(三)教条:迷信权威的“本本主义”
“教条”源于宗教,指那些不容置疑的信条。引申开来,它指那种将某种理论、观点或指示绝对化、神圣化,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并以此作为判断一切是非标准的思维方式。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度盛行的“本本主义”就是教条思维的体现,言必称马列原著,将共产国际的指示奉为金科玉律,严重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在工作中,如果唯文件是从,唯上级命令是听,而不去思考文件和精神背后的深层意图与现实可行性,就是一种教条主义。教条思维的危害在于,它用抽象的理论裁剪丰富的现实,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让人成为书本和权威的奴隶,而非实践的主人。变通的智慧,恰恰要求我们尊重实践的最高权威,将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真正的“贯通”。
综上所述,机械、死板和教条,都是通往“通达”之路上的障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和对现实的敬畏。而“变通”的积极意义,正是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思维定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时,保持思维的弹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机”。
三、践“变通”之行:掌握与运用变通的智慧
“变通”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掌握的智慧。那么,如何才能学会掌握和运用“变通”的智慧,并正确把握“变通”的原则呢?
(一)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变通之机
敏锐的观察力是变通的前提,它就像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够帮助我们洞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细微变化,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变化的方向。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注细节,留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信息,因为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变通的契机。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通过仔细观察对方的表情、语气和肢体语言,我们可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和需求。如果对方在谈到某个条款时,眼神闪烁、语气犹豫,或者不自觉地挠头、摸鼻子,这可能暗示着他对这个条款不太满意或者有所顾虑。此时,我们就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谈判策略,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以满足对方的需求,从而促成谈判的成功。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的变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洞察这些变化,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比如,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报纸、杂志的发行量逐渐下降,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一些敏锐的媒体人及时观察到了这一趋势,积极转型,开展新媒体业务,如建设网站、开发手机应用、运营社交媒体账号等,从而在新的市场中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锻炼灵活的思维力:拓展变通之路
灵活的思维力是变通的核心,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像给思维插上了一双翅膀,让它能够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逆向思维,就像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往往能够发现意想不到的答案。例如,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时,传统的思维可能是增加道路建设,拓宽马路、修建高架桥等。而逆向思维则可以考虑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推广公共交通和共享单车。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鼓励人们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从而减少道路上的车辆数量,缓解交通拥堵。
发散思维,则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向多个方向进行思考,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设计一款新产品时,我们可以从产品的功能、外观、材质、使用场景等多个角度进行发散思考,提出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然后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文化,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不同的学科和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我们接触到这些多元的知识和文化时,我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和开阔。比如,学习艺术可以培养我们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让我们能够从抽象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灵感;学习数学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加严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积累丰富的经验:夯实变通之基
经验是变通的重要基础,它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尝试,我们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地进行变通。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主动参与各种项目和活动,从实践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每一次的实践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向有经验的同事和前辈请教,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他们的经验就像一盏明灯,能够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少走弯路。
例如,一位年轻的医生在刚开始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病例。通过不断地治疗和总结经验,他会逐渐掌握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法和变通策略。当遇到疑难病症时,他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基于经验的变通,能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就像一位熟练的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不同的材料和需求,灵活地调整工艺和方法,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四、坚守“变通”中的原则与底线
变通一旦失去约束,就会滑向投机取巧、背信弃义甚至违法乱纪的深渊。因此,把握好变通的“度”,坚守以下底线至关重要。
(一)法律与规则的底线。这是变通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变通都必须在法律和基本社会规则的框架内进行。以损害他人利益、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变通”,是智慧的歧途,最终必将受到惩罚。我们追求的“通”,是合法合规、多方共赢的“通达”。
(二)道德与诚信的底线。这是变通不可丢弃的灵魂。变通是“智”,但必须以“信”和“义”为基础。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丧失人格。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即使是在变通的过程中,对承诺的遵守、对原则的坚持,依然是赢得他人长期信任的根本。失去诚信的“变通”,即便能得逞于一时,也终将失去立足之地。
(三)根本目标与核心价值的底线。这是变通不可迷失的方向。变通是“术”,是方法和手段,必须服务于“道”,即根本的目标和核心价值。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追求利润是目标,但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可能是其更核心的价值观,不能为了短期利润而牺牲这些价值。对于个人而言,人生的长远理想和做人准则就是“道”,不能为了眼前的便利或利益而偏离航向。要时常自问:我这样变通,是否背离了我的初心和终极追求?
“变通”是一种深邃的智慧,是一种精妙的生存艺术,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通过对“变通”一词的说文解字,我们深入了解了它的深刻内涵;通过破“机械”“死板”“教条”之茧,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通过践“变通”之行,我们掌握了运用它的方法和原则。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变通,像水一样,遇到障碍就绕行,遇到缝隙就渗透,始终保持灵活和流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激流中顺势而为,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让我们以“变通”为帆,以智慧为桨,在人生的海洋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让生命之花在变通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