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一开始,就用源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宇宙时空观,来交待《西游记》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刚才我们说到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很形象、很生动地描述了天地的创造和万物的起源。但是神话故事毕竟只是人们用想象和寓言,来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很浅显易懂,但同时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混沌之前是什么样的,盘古是怎么出现的。吴承恩用北宋大儒邵康节的时间循环理论,来解释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现在就简单地来看一下,邵康节《皇极经世》中的时间观。在古代,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是按照地支来排列的,从子时一直到亥时。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和我们今天是一样的。而三十年,被称为一世;而十二世,就是一运;三十运,就是一会;十二会,就是一元。即:1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
一元,相当于一个大年,有129600年;一会相当于一个大月,有10800年。邵康节将这一个大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季分为24个节气,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因此,每个节气就有5400年。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戌 |
亥 |
冬至 |
大寒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小满 |
夏至 |
大暑 |
处暑 |
霜降 |
小雪 |
小寒 |
立春 |
惊蛰 |
清明 |
立夏 |
芒种 |
小暑 |
立秋 |
白露 |
立冬 |
大雪 |
立冬:戌会之终,则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
小雪: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
大雪: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
冬至: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小寒: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
大寒: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立春: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
雨水: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惊蛰: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邵康节用四季循环交替的理论,来解释自然和历史的发展。他认为无论是天地万物,还是社会历史、个体人生,都会经历由盛而衰、由衰而盛的发展过程。这种理论和印度的永恒轮回理论是很相似的。成、住、灭、坏,万物变异,没有本性,因此一切都是空的。认识到万物皆空之后,还不是真正的悟。因为在纷繁的变化背后,有一个主宰着这一切的终极存在。而一切的修炼和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到这个终极存在,进而超越轮回,进入到与这个终极存在合一的永恒境界之中。在印度叫梵我合一,在中国叫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