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9 15:42
“瞅瞅这大眼睛,跟算盘珠子似的,这尾巴像缎面儿。”在中山公园愉园的一座传统木海旁,养了四十多年金鱼的东城居民胡先生俯下身,和好友仔细端详着水里那尾“黑大眼”。“好的金鱼,体形得匀称,颜色得鲜亮,游起来那姿态,得有劲儿又优雅。”
9月29日,“京华鱼韵——北京宫廷金鱼保种成果展”在中山公园愉园亮相。展览刚开幕,游客便络绎不绝。在展示着王字虎头、鹅头红等六大京产珍品金鱼的木海前,胡先生和好友停留良久,“这些可是宝贝,平时难得一见,今儿能一口气看全乎,真过瘾。”
放眼整个展场,传统的木海、泥盆与现代的玻璃鱼缸有序陈列,三十多种宫廷金鱼在水中游弋。游客们或驻足细赏,或举起手机拍照留念。不少中老年人来此寻觅童年的影子,口中念叨着过去逛鱼市、看金鱼的旧时光;年轻人则被这份怀旧吸引,听到老人们讨论金鱼品种背后的故事,也忍不住凑上前细听;最活泼的是孩子们,他们在木海泥盆间跑来跑去,一发现颜色特别或长相奇特的鱼儿,便满眼惊奇,兴奋地呼朋引伴。
中山公园与宫廷金鱼的渊源深厚。这里曾是宫廷金鱼的养殖区域,也是全国最早向公众陈列展示金鱼的公园。本次成果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两个老北京品种——“鹅头红”与“王字虎头”。“鹅头红”通体银白,宛如覆雪,头顶着鲜明的红色肉瘤,没有背鳍,因其正品率低而尤为珍贵;“王字虎头”则头绒格外发达,细看其头顶肉瘤的纹路,隐隐排列成一个“王”字,显得威猛而神气。
“宝哥,这王字虎头的头怎么这么好?”“身段儿粗壮,养护上有什么绝招?”……爱好者们口中的“宝哥”,正是本次展览的承办人、宫廷金鱼养殖的“老把式”李淑贤。他是一家王字虎头宫廷金鱼保种场的负责人,承担王字虎头和五花虎头的保种任务,现场不少珍品都出自他的渔场。
谈及与金鱼的缘分,李淑贤告诉记者,“真要算起来,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养,到今年整二十年了。”他回忆,大约二十年前,这些承载着无数老北京人记忆的宫廷金鱼曾濒临绝迹,“那时候几乎快找不到了。观赏鱼圈里的老师傅李福利将纯正的王字虎头从上一辈手里传承了下来。”正是靠着这批得来不易的鱼,经过年复一年的精心繁育和严格筛选,濒危品种才从消失的边缘拉了回来。
珍贵的品种被抢救回来,如今的保种工作更增添了科技的保障。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种业管理科科长徐睿向记者介绍,“目前,北京市已建设了六家专业的宫廷金鱼保种场,系统开展了保种工作。通过科学管理与种质创新,有效实现珍稀种群的提纯复壮与优质新品系培育,使这一独具京味儿的文化遗产,持续‘游入’现代生活,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情感陪伴的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