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09:55
在北京,越来越多家庭开始关注居家适老化改造。然而,改造过程中却往往因存在认知偏差,导致不仅没能帮忙,反而还会添乱。为此,我们专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请她详细剖析居家适老化改造中的五大误区,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误区一:盲目照搬清单,忽视实际需求
记者:现在不少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时,会直接照着“补贴产品清单”采购,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周燕珉:这是最典型的误区,以为只要买了象征性的产品,就算做了适老化改造。其实,有些东西很“鸡肋”。比如,有的家庭给老人买来预留开孔用于放拐棍的椅子,但由于开孔位置比较靠前,老人很容易碰到,还得弯腰去捡,平添了麻烦。面对五花八门的产品,老人通常无从选择,只能被动接受,最后家里堆了很多用不上的东西,既占据空间又浪费资源。
记者:应当如何为老人选择合适的产品?
周燕珉:关键是要观察老人的动作,找准老人的“痛点”。比如,老人起身困难,可以选择稍高稍硬、带有扶手的沙发,老人撑着就能站起来,这样既简单又实用。另外,需要普及适老知识,让老人和家属都明白:适老产品并非适合所有老人,还是要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勿盲目照搬清单。
误区二:追求“一步到位”,忽视动态变化
记者:有的家庭觉得改造就要“一步到位”,以免日后再改麻烦,这种做法可取吗?
周燕珉:适老化改造并非越多越好,应该适可而止。有时候,过度改造还可能伤害老人的自尊心和自主性。比如,老人身体状况还好,家里却装满扶手,会让老人觉得自己提前被贴上了“年老体弱”的标签,心理上会很不舒服。我们鼓励老人多进行自主活动,道理很简单,就是“用进废退”。如果能用助行器,就先别依赖轮椅,否则过度保护反而会加速身体机能退化。
记者:如何把握好适老化改造的“度”?
周燕珉:老人身体状况的发展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居家适老化改造应预测到未来老年人身体状况可能发生的变化,在改造方案设计中兼顾最不利的情况,或预留改造的弹性,以灵活应对使用需求的变化。即使是老人身体尚且健康时实施的改造,也应考虑到未来老人身体机能衰退、需要他人照护和使用辅助器具时所需要满足的空间需求,这样即便未来有一天老人的身体状况发生突变,居家环境也能够从容应对。
比如,屋里家具别堆太满,万一以后要用到轮椅,也能方便通行。一些不必要的物品尽量事先清理掉,腾出更多地方,未来老人需要照护时,可以具备相应条件。
误区三:迷信“标准模板”,忽视个体差异
记者:一些适老化改造会套用“标准模板”,不同家庭执行相同方案,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周燕珉:“一刀切”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老人的个体差异。以扶手为例,不同身高的老人,适合的扶手高度肯定不一样;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适合的扶手类型也存在差异。要做到量身定制,首先必须深入了解老人的生活,结合老人的居家环境和照护条件来设计方案。比如,围绕老人洗澡做适老化改造,就应该认真观察老人衣服脱在哪里、怎么拿浴巾、擦脚时站着还是坐着,只有把这些细节都考虑进来,才能设计出真正对老人有效的解决方案。
记者:针对认知症老人等特殊群体,改造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周燕珉:认知症老人容易忘事,我们就可以把常用的物品放在明面,甚至可以选择玻璃柜门,以便他们看到物品所在的位置。对于有一定危险性或者其他不适合他们翻找的东西,可以收起来上个暗锁,让他们逐渐淡忘。有些认知症老人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会对着镜子自言自语,甚至产生幻觉,那就可以加一层保护膜,让老人不再照镜子,减少情绪波动。这些改造并没有“标准模板”,需要设计师与家人充分沟通,真正做到“一户一策”。
误区四:只盯“大拆大建”,忽视关键细节
记者:很多人一听到适老化改造,就觉得是“大工程”,比如,要把厨房、卫生间全砸了重装,还要让老人搬出去住一两个月,您觉得改造一定要“大拆大建”吗?
周燕珉:改造未必都要“大拆大建”,我们一直呼吁,应该“量力而行”,切忌“贪多求全”,以免因改造范围过大、内容过多、工期过长而影响老人的正常生活。实际操作中,可以从多个维度对各项改造内容进行判断,进而对其优先级进行排序,分层次开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对老人使用频繁且安全隐患较为集中的卫生间进行改造。对老人来说,无论在卫生间上厕所还是洗澡,都关乎个人尊严。他们希望尽可能不依赖别人,独立自主完成。相比之下,那些老人不常出入和使用的房间,如客卧、储藏间等,可以暂时不列入改造范围。
记者:哪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对老人的使用体验有大影响?
周燕珉:很多有价值的改造都藏在细微处,需要用心揣摩。比如,旋钮式的龙头不好用,老人手上有肥皂时很难拧;门把手也有讲究,杠杆式会比球形更适合老人;抽屉同样要分情况,现在很多设计为了“防夹手”选择带阻尼,但阻尼太大老人可能拉不动。另外,照明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老人起夜时,光线过暗容易磕碰,光线过亮又太刺眼,可以安装感应式的小夜灯,为老人提供柔和的光线,降低跌倒风险。
误区五:依赖“智能设备”,忽视老人习惯
记者: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智能设备”,年轻人觉得很方便,但老人未必用得惯,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周燕珉:对待“智能设备”,要保持理性态度,避免过度依赖。年轻人和老人在“智能设备”的理解和使用上并不相同,不能简单用年轻人的视角替老人做决定。有的老人面对太多“智能设备”,反而无所适从,甚至更加焦虑。比如,对于一些语音操控的“智能设备”,他们可能分不清“小度小度”“天猫精灵”等唤醒词,还可能因为口音较重无法被准确识别,最后只能把设备扔在一边。
不过,一些聚焦核心需求的“智能设备”值得尝试。比如,老人突然不舒服时,可以通过应急呼叫设备联系家人或医院,确保及时得到救助。还有各类提醒设备,也能确保老人按时用药。
记者:如何平衡“智能便利”和“老人习惯”?
周燕珉:关键在于提供“多重选择”。比如开灯,既可以安装语音控制,也要保留手动操作,让老人根据实际意愿自行决定使用哪种方式。总之,智能设备是“辅助工具”,不是“改造标配”,不能为了“智能”而忽略老人的使用习惯,更要杜绝“技术依赖”,有些家庭装了智能监控就减少对老人的陪伴,反而让老人感到更孤独。我们要知道,“智能设备”始终无法替代家人的关怀。在“智能设备”的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老人的需求,尽量让按键更醒目、文字更清晰。老人手容易抖,如果按键太密,会很容易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