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元大都城的规划者是刘秉忠。元世祖忽必烈决定把都城定于燕京(今北京),其中就有刘秉忠的建议。《历代记事年表》中是这样记载的:“至元元年(1264)八月,刘秉忠请定都于燕。主(忽必烈)从之,诏营城池及宫室”。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刘侃,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因不甘为书记小吏,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他皈依佛门后法名子聪,云游至云中(今山西大同),留居于南堂寺。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召海云禅师来见。海云路过云中,邀刘秉忠一同前往,将其推荐给了忽必烈。交谈之后,忽必烈很是欣赏刘秉忠的学识,遂把他留在了身边。数年后。刘秉忠因父殁奔丧回家,忽必烈赐金百两为治葬之用。服丧期满,他被召还至忽必烈所在的和林。此时的忽必烈已经有了入主中原的打算。刘秉忠献计献策,上书数千百言,忽必烈读后甚为赞赏,均加采纳。比如刘秉忠说:“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今地广民微,赋敛繁重,民不聊生,……宜差劝农官一员,率天下百姓务农桑、营产业”——他让忽必烈重视农业,使百姓休养生息,这很不容易,也很重要。他还建议忽必烈重视尊孔,在全国州郡广建孔庙,同时访名儒、循旧礼,“修建三学,设教授,开选择才”。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忽必烈的“嘉纳”,在他即皇帝位后逐一加以实施。
刘秉忠在忽必烈当上皇帝后,上朝面君仍然是僧人打扮,还是叫释家的法名——子聪,朝中文武称他为“聪书记”。翰林学士王鹗上奏忽必烈说:聪书记久侍藩邸,至今已经许多年了。他参与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诚勤恳劳绩卓著,应该得到封赏。可是到现在他还着野服、称散号,太不合宜。应该让他换上朝服官帽,并委任他以适当的官职。忽必烈采纳了,命子聪还俗,恢复俗家的刘姓,并赐名“秉忠”(“刘秉忠”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拜他为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还下诏让翰林侍读学士窦黙把女儿嫁给秉忠为妻,又在奉先坊赐给他一所宅第。刘秉忠从此更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忽必烈对他也更加倚重。
刘秉忠对于书籍无所不读,尤其深谙《易经》及宋邵雍的《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所不通。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刘秉忠所精通的天文,其实是古代的星象学;地理,是堪舆,亦即古代的风水理论。风水理论并不完全是封建迷信,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集中了古人的经验。《析津志·朝堂公宇》中说:元世祖忽必烈命刘秉忠辨方位、“以城置地”。于是刘秉忠“率按地理经纬,以王气为主”来规划大都城。他将相当于国务院的中书省安排在凤池坊之北,“分纪于紫微垣之次”;把枢密院安排在“武曲星之次”;将监察机构的御史台安排在左右执法“天门”上——“天门”在子午线之西、卯酉线之北;将道教的天师宫安排在艮位“鬼户”上——艮位在子午线之东、卯酉线之北,与御史台形成两两对称。“太庙,在震位,即青宫”——震位即东方,在齐化门(即朝阳门)里。东方属木,色为青,所以太庙又叫青宫。这些就是所谓的地理,其实是包含有阴阳八卦的堪舆理论。
这里需要对“天门”和“鬼户”作一简单解释。唐代堪舆家著有《宅经》(见下图),又称《黄帝宅经》,将阳宅所在地置于后天八卦之中,周边等分为八个方位。将离、坎、震、兑定为福、祸、刑、德四方,将乾、艮、巽、坤定为天、鬼、地、人四门。天师宫被安排在“鬼门”,即艮位;御史台被安排在“天门”,即乾位。因为坎为祸方,艮为鬼门,所以常把寺庙修建在这两个位置上。
刘秉忠把元大内的位置确定在了大都城南方偏西。因为《宅经》上说“福在南、德在西”,福方和德方同为吉祥之地。按八卦来说,南即离,西即兑,离、兑之间为坤;坤为吉祥之地的“人门”。所以,刘秉忠把大都城子午线划在元大内之东,让元大内位于整座大都城的南部偏西,这个位置正是“人门”“福地”。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纯属封建迷信,但可能是理解刘秉忠规划大都城方案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