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清明上河图》里有宝藏!看你能找到几个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冕 武亦彬 赵司尧 作者 张迈、杜姗、彭若楠、张未未、刘亮君、徐超、龚涛、丁俞含、陈心艺、刘依婷、朱佳琦、鲁奕含、苏榆森 美编 康剑

2025-10-01 09:47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有AI
看更多
+ 订阅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

精选200件套文物与大家见面

其中,《清明上河图》十年后再次全卷展出

当属最吸睛的压轴展品

“巷里寻珍奇,桥下见舟行”

一些文物也慕名而来

跃入画卷,在汴梁四处玩起捉迷藏

细心的你,能认出它们吗?

点击图片或链接

搜寻珍奇

畅游这画中世界


画中的文物长这样↓


玉玦形龙(新石器时代)

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制造”,是清宫旧藏。龙身屈而成环,颈部有俩小孔。有猜测,一个孔是“打歪了”,为了佩戴悬挂美观,才又钻了第二个孔。


亚醜方尊 (商)

算是知名“表情包”亚醜钺的亲眷,清宫旧藏。身上有9字铭文,大意是“亚醜”中一位嫁自“诸”族的年长女性铸作此器,以祭祀去世的太子(本族首领的长子)。

伯远帖(晋)

五行字,尽展东晋风流。字字新奇,笔笔自由。曾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


五牛图(唐)

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曾被八国联军劫出国外。20世纪50年代初,在周恩来关心下,从香港拍回。回到故宫时,画面蒙尘,有大小洞蚀数百处。文物修复师妙手将其恢复。

上阳台帖 (唐)

当李白遇到杜甫会发生什么?两人与高适拜访忘年交司马承祯时,得知人已仙逝,只能睹画思人。李白有感而书,笔迹稚拙放逸,是诗仙传世的唯一书迹。 

清明上河图 (北宋)

一图读北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不爱“留名”,靠金人张著题跋,作为孤证,我们才知道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


白釉贴塑鲜红蟠螭蒜头瓶(明)

明嘉靖时鲜红釉烧造已濒临失传,故传世嘉靖瓷器中难得见到鲜红釉器皿,被雍正钟爱,画入《胤禛行乐图》和《胤禛妃行乐图》。


金瓯永固杯(清)

乾隆参与设计,皇帝每年元旦开笔仪式时的专用酒杯。


田黄三联印(清)

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后移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青铜莲鹤方壶(春秋)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的“同胞”。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采用分铸法,既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白玉盘龙纽“大清受命之宝”(清)

乾隆钦定二十五宝之首。是太宗皇太极以来“先代相承,传为世守”的旧物,故乾隆十三年(1748)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得以保持原貌。

掐丝珐琅太平有象(清)

拥有“天”字编号。标志着它是故宫作为博物院后,首批拥有“身份证”的文物。


大圣遗音琴(唐)

大圣遗音琴为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宫廷制作的宫廷礼仪用琴,采用神农式造型,通长120厘米,桐木面板配栗壳色漆底,琴体遍布蛇腹断与细牛毛断纹,龙池上方镌草书琴名,两侧刻十六字隶书铭文及篆印,琴腹内朱漆隶书“至德丙申”款,印证其制作于安史之乱后新皇登基之际的历史背景。

太和门正吻 (清)

长100厘米,宽40厘米,高120厘米的巨大吻兽“走下”屋顶,才会露出拼装的“马脚”。

太和殿脊兽(清)

1987年,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而太和殿是“最”中之最,规格高,屋脊兽数量也是现存古建筑中最多的。如今与观众对望的“仙人”和“瑞兽”,曾在太和殿屋顶俯瞰康熙。

故宫博物院 x 北京日报客户端 x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文化艺术与出版传媒创新工作室 联合出品

记者:刘冕、武亦彬

制作:张迈、杜姗、彭若楠、张未未、刘亮君、徐超、龚涛、丁俞含、陈心艺、刘依婷、朱佳琦、鲁奕含、苏榆森、赵司尧、康剑

策划:刘冕、王然、王祎、杨萌

监制:袁园、王然、王祎、杨萌

京报融媒工作室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