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1 15:33
一条上海地铁读书的照片,最终变成了今年国庆档的一部动画电影。
2023年春天,易中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一张照片:上海地铁里,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正捧着易中天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曹操》下卷读得入迷。几周后,深圳一家读书类自媒体也拍到了类似画面——深圳地铁上,另一个孩子沉浸在这套三卷本历史小说里。
“当时看到这个信息,我们电影的总制片人易海贝,就有了灵感。”易中天坐在采访间里,眼睛因回忆而微眯。这位78岁的知名学者,穿着深色T恤,指尖随着语调起伏轻叩桌面。
易海贝是易中天的女儿,她迅速策划了一场小读者见面会。在上海,孩子们被分为9-12岁和13-16岁两个组别。易中天印象深刻,有个7岁的小男孩作为哥哥的陪同混进了高年龄组,讲起“三国”,头头是道。在场几乎每个孩子都问了易中天同一个问题:“会不会拍成电影?”
说拍就拍。怎么拍?真人还是动画?易中天掰着手指列数:“真人电影,光服化道就是一大笔钱,周期不可控,还有艺人‘塌房’的风险。”于是,动画电影成了最佳选项。
影片由易中天执笔编剧并担任监制,片名早在2023年春天就定了下来——《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易中天给出的定位是“三体模式”:曹操、袁绍、刘协,三颗恒星互相拉扯,星系越乱,故事越稳。“看过刘慈欣的《三体》吗?三颗恒星乱转,像万花筒,这才有戏。”易中天说。
01
52稿剧本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并非易中天跨界编剧的首部作品,2017年,由他创作的独幕话剧《模范监狱》曾在全国巡演。
“我本来就是个编剧。”上世纪60年代,易中天赴新疆支边,“从1966年开始,我就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编剧,写话剧,写舞台剧。”直到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易中天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才转向了学术道路。再后来,他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家喻户晓。
从话剧编剧转型电影编剧,挑战远超易中天预料,“话剧的表现方式主要靠语言,是台词推动剧情。而电影,要用镜头语言讲故事。”由于缺乏电影编剧经验,易中天的初稿剧本人物众多,除了曹操,刘备、关羽、张飞也作为主要人物,做了详细描写,“如果要让这些人物都出场,初稿剧本得拍出5个小时的电影。只能砍剧本。”
52稿剧本的修改,就此开始。创作团队最终砍掉刘关张、吕布、董卓等角色,电影故事聚焦于曹操35岁起的十年人生。易中天“砍得心疼”,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们选择把‘官渡之战’讲透。”
02
基于《三国志》《后汉书》
构建电影故事
易中天提出“三体模式”——曹操、袁绍、刘协,三人构成不稳定结构。
“看过刘慈欣的《三体》吗?在这个星系里面,如果是一颗恒星、若干行星的星系,它是稳定的。双星结构也是稳定的。但如果三颗恒星就是不稳定的。”易中天身体前倾,用双手模拟天体运动,“就像万花筒一样,它会有很多的变化出来。”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基于《三国志》《后汉书》记载的史实改编,易中天把袁绍写成自卑与自傲交织的矛盾体,把刘协写成“9岁被扶上皇位、14岁破贪腐案”的敏感少年,把曹操写成“其貌不扬却英气逼人”的孤勇者。
电影中,曹操与袁绍的关系亦是基于史实建构。“袁绍叫四世三公,他家有四代人担任过三公这样的职务,所谓‘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三个官职,是东汉的宰相。到了袁绍是第五代,用现在话说,袁绍是官五代。”可袁绍是婢女所生,曹操也是高官的后代,他父亲是太尉,但他父亲是宦官的养子,太尉官职也是买来的,“袁绍、曹操他们两个都属于出身又好又不好”。这种微妙的关系,成了戏剧张力的源泉。
03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在易中天笔下,曹操成为了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的乱世英雄,而非戏剧舞台上狡猾的奸雄。
对于曹操的评价,易中天的理论依据一是鲁迅先生,二是吕思勉先生:“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讲,‘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吕思勉先生写《三国史话》中《替魏武帝辩污》一篇,直言曹操是被诬陷的。”
在易中天看来,大众对曹操存在误读,比如曹操背负了千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易中天解释道:“荀彧当时给曹操的建议是‘奉主上以从民望’‘奉天子以令不臣’,而非‘挟’。‘挟天子而令诸侯’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可谋士会劝主公做坏事吗?‘挟’不是劫持,而是依仗。古人‘挟泰山以超北海’也是同一个字,意思是‘仗着泰山’,不是把泰山绑票。”易中天说,“我不是给曹操翻案,不过是正本清源。”
于是,电影中,刘协从长安“逃”回洛阳,天下诸侯割据,都嫌麻烦,只有曹操带兵“迎天子”。史籍只给了一句“奉天子以令不臣”,易中天用逻辑把空白填满:“《后汉书》记载,刘协9岁登基,14岁亲政,却被两支军阀控制。曹操‘迎天子’后,把禁卫军全换成了自己人,天子不满,让他‘宽容一点’,他跪地磕头,出宫时‘汗流浃背’。可天子身边的禁卫军都是曹操的兵,谁会真拿刀架他?做样子罢了。”易中天断定,《后汉书》这段记载不可靠。
剔除不可靠的史料,留下的便是人之常情:一个被架空的少年皇帝,一个需要“合法性”的实干权臣,他们暂时互为灯火。易中天给曹操的誓言是“永尊汉室”,而非“永不背叛”,“尊,是客客气气供着,曹操没撒谎——他终生未称帝。”
电影里颇为浪漫的一场戏由此而生。星空下,二人并肩。曹操诵《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刘协抬头道:“我不想做北辰,只想做一颗平凡的星。”刘协问曹操,“孟德,你是哪颗星?”曹操回,“我可能是一颗流星。”
“乱世时代,谁都不知道明天是什么,史书中常写‘为流矢所中’,箭雨之下没有安全区,人人自危。所以片中曹操说,说不定哪天就马革裹尸了。”易中天记得,当为曹操配音的檀健次配到“说不定哪天就马革裹尸”这句时,声音哽咽。易中天站在录音棚的玻璃外听着,没喊停,他说,“那是情境自己长出来的。”
易中天的笔下,曹操是“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孤勇者。对于这个曹操形象,易中天有着清晰界定:“我们塑造的曹操,是一个接近历史形象的文学形象。只有正史记载的,才可以叫历史形象。即便是,也未必是历史真相。”
04
严谨的历史考据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美术团队的历史考据细致到令人惊叹。
“汉代以后才出现的这些建筑样式、服装样式、道具是不允许出现。”易中天举例说明,“比如香囊,汉代文献有记载,但是出土文物没有,怎么办?我们就把唐代的文物拿来,把花纹改了,改成汉代风格的花纹。”
电影里的水果摊陈列也要经过考证:“肯定没有苹果。摆什么水果?有梨,桃子是有的,《诗经》都有。”洛阳的牡丹也非今日品种,“汉代牡丹是药用的,它不是观赏植物”。
曹操身边的小狗形象源自汉代陶俑,长得短腿、卷尾、耳朵前倾,“有人给我们提意见说,那只小狗不漂亮。我说对不起,我们那个狗是汉代的狗”。
甚至于片中人物的称谓,比如“官员,不能叫大人。我们历史剧很大的问题就是称谓,一见到官员就是张大人、李大人,县令大人,知府大人。大人要到晚清才叫官员,汉代叫父母才叫大人。”
最困难的是重建东汉洛阳城:“东汉洛阳你永远挖不出来,只能看文献。行道树有文献记载,树种都有记载。”
05
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面对“历史题材动画风险大收益不足”的担忧,易中天的回答颇具侠气:“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他解释道:“我知道你是说难度很大,回报很低,为什么还要做?我就告诉你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对于电影的市场期待,易中天说,“我希望国庆档所有电影票房都好。只有所有的电影票房都好,电影市场才好。把蛋糕做大,大家才有下一部。”
电影结尾,一艘楼船在江上行驶,曹操问了一句“前方哪里”,随即“赤壁”二字显现,火焰升起。
当被问及这是不是电影续集的主题时,易中天笑言,“电影彩蛋告诉大家的信息,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