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说安全(7):前挡风玻璃起雾时
2025-10-02 12:0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行车安全,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疏忽。在众多影响驾驶安全的因素中,前挡风玻璃起雾看似平常,实则暗藏危机。特别是天气渐冷,前挡风玻璃起雾的情况将会频频出现,学习掌握相应处理方法特别重要。

一、前挡风玻璃起雾的三大场景

玻璃起雾的本质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物理现象,具体可分为三类典型场景:

 1. 冬季内雾:当车外温度低于0℃而车内因乘客呼吸、暖气使用导致湿度饱和时,湿热空气接触冰冷的玻璃内表面,瞬间形成细密水珠。实测显示,在-5℃环境下,车内5人呼吸10分钟即可使挡风玻璃完全雾化。

2. 雨季外雾:梅雨季节或暴雨天气,车外空气湿度接近100%,高温车身表面遇冷空气后,外层玻璃会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情况在高速行驶时尤为危险,因水膜会随车速增加而变厚。

3. 温差突变:夏季从地下车库驶出时,车内低温环境与外界高温高湿空气剧烈交汇,或冬季洗车后立即行驶,均可能导致玻璃内外同时起雾,形成“夹心雾”效应。

二、忽视起雾的致命代价

挡风玻璃起雾绝非小事,其引发的交通事故触目惊心:

 2019年沪昆高速特大事故:一辆大客车因挡风玻璃严重起雾,驾驶员用毛巾擦拭时偏离车道,与对向货车相撞,造成14人死亡、32人受伤。调查显示,事故路段能见度不足5米时,车辆仍以90km/h行驶。

2021年广州隧道连环追尾:暴雨导致隧道内湿度骤增,前车挡风玻璃外雾未及时处理,后车因视线受阻连续追尾,涉及车辆达23辆,直接经济损失超800万元。

2022年杭州湾大桥侧翻案:货车驾驶员为节省时间,在挡风玻璃起雾后仅打开一侧车窗,导致单侧视线受阻,转弯时失控侧翻,车上12吨货物倾泻,险些造成次生灾害。

这些案例揭示一个残酷现实:当能见度低于10米时,事故概率激增300%;若同时存在超速、分心驾驶等违法行为,致命风险将呈指数级上升。

三、科学处置的三阶法则

面对挡风玻璃起雾,正确处置需遵循“预防-应急-升级”三阶原则:

1. 预防优先

低温环境出行前:启动车辆后立即开启空调前挡除雾模式,温度设定22-25℃,配合外循环,30秒内可清除内雾。

雨季装备:提前涂抹防雾剂(如含硅氧烷成分产品),形成持久疏水膜,效果可持续72小时。

科技助力:安装电加热除雾镜片(3秒速热)或选用带湿度感应的智能空调系统,实现自动除雾。

2. 应急处理

立即降速:发现起雾后,第一时间将车速降至40km/h以下,开启双闪灯。

对流除雾:打开两侧车窗约10厘米缝隙,形成空气对流,15秒内可恢复80%视野。

空调精准使用:将风向调至前挡并开启AC键(压缩机制冷可快速除湿),切勿使用热风直吹(初期会加重起雾)。

3. 装备升级

车载除雾喷雾:选用含纳米二氧化硅成分的产品,喷涂后玻璃表面形成微孔结构,水珠无法附着。

外后视镜加热:配备电加热功能的外后视镜,可同步消除侧方视野障碍。

HUD抬头显示:将车速、导航等信息投射至前挡,减少低头查看仪表的频率。

安全驾驶,重在细节。挡风玻璃起雾虽是小事,却能引发大祸。作为老司机,我恳请各位:出发前检查除雾功能,行驶中保持警惕,遇雾时科学处置。愿我们都能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次出行,让安全成为习惯,让归途充满温暖。

谨记:雾气可除,生命无价。平安驾驶,从清晰视野开始。


作者:

晋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