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初年,中秋节前的“午门事件”
2025-10-03 12: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光绪六年(1880)中秋节前,紫禁城正门的午门跟前,值守护军和一个小太监发生了肢体冲突。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事关慈禧太后,于是在朝内引起一场风波。因岁在庚辰,史称庚辰午门事件。事件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中秋节前的一个上午,十五岁的小太监李三顺,手提着一个食盒要出午门。当值护军是玉林和祥福。祥福拦住小太监,跟他要关防(准许外出的证件)。小太监说:“没有,我是奉太后懿旨出去办事的。”祥福说:“你口说无凭,不能放你过去。”小太监脖子一梗:“太后懿旨你们谁敢不遵?”迈腿就要硬闯,玉林上前拽住他的胳膊往后一拉,小太监一个屁墩儿坐在地上,食盒打翻了,里面的饽饽点心撒了一地,酒瓶子也打碎了。小太监指着两个护军说:“行,等着瞧,有你们好看的!”爬起来就跑回宫里去了。

按说这事小太监没理。大清朝法律规定,内使出午门,要向守门护军交出关防牌面,也就是特许通行证,还得登记姓名、字号,写明去哪儿、有何公干、携带何物,并且接受检查,看有无夹带,然后才能放行。拒绝搜身的,要受笞刑。护军要是不严格履行这套手续,也要受处罚。然而令两名护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按大清法律办事,却给自己惹来了大祸。这个李三顺是慈禧太后跟前的,回去添枝加叶一说,慈禧顿时就气炸了!一伸手,把晾着的一碗药搳掳到地上了:“不想活了!把恭亲王给我找来!”

慈禧干吗生这么大气呢?这不快到中秋节了吗,她备了几盒点心和酒,让李三顺给醇亲王福晋——也即她胞妹、光绪的生母送去。怎么着?护军非但不让出午门,还把她的点心盒子打翻了!命恭亲王传她的懿旨:把当值护军及其统领抓起来,交刑部严加审问!

护军玉林、祥福两个连同他们的统领岳林被抓进了监牢。刑部经过询问,发现明明是小太监违反宫禁在先,护军严格执法并无差错,就想拖一拖,等太后消了气,也许就过去了,可架不住慈禧一再盯问,只好违心地拟判两个护军充军、统领革职交内务府圈禁。要说这处罚也够重的了,没想到奏折递上去,就被慈禧扔下来了。不行,判得太轻!“三顺儿明明告诉他是奉太后懿旨去办事的,他们非但不放行,还打我的人、毁我的物!他们眼里还有我这个太后吗?”

刑部挺为难,就去央求恭亲王。恭亲王又去央求慈安太后。慈安传出话来:西太后说了,不把首犯问成死罪过不了关。刑部官员这下可为难了:不照法律办事,那《大清律》岂不成了废纸?把无辜的护军问成死罪,今后谁还忠于职守?他们反复上疏陈说,最后,慈禧做了一点让步:将玉林、祥福革去护军,开除旗籍,发黑龙江充苦役,遇赦不赦,永不能回京;护军统领岳林再交刑部严加议处。

这件事闹得满朝文武都知道了。张之洞、陈宝琛等人觉得,这事关乎太后和那帮太监日后的行为方式以及法律的严肃性,不能不管。于是他们分头起草奏章。

陈宝琛先写了一稿,说护军不该把太后的礼物打翻,应该受罚。但是现在所拟的处分过重,请太后慎重考虑。写完了,觉得力度不够,于是就又写了一个附片。附片中说,太监违禁出宫,护军阻拦以致误翻太后礼盒,这不过是小过失。如果按太后懿旨从严处分,传扬出去,有损太后声誉。还引经据典举出历史上的类似事件,劝说太后对护军从轻发落。

陈宝琛写完之后拿给张之洞征求意见,张之洞觉得附片言辞太峻,恐怕慈禧接受不了,建议:“附子一片,请勿入药。”翰林侍讲张佩纶看了附片却连声称赞,说如果不递上去太可惜了。于是陈宝琛决定将附片也递上去。 

张之洞也写了一个奏折。他不直接为护军说情,只讲利害。他从历史上数次宦官乱政说起,一直说到嘉庆年间林清造反、许多太监充当内应,又说到宫内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一是长春宫发现火药案,一是刘振生私入神武门案。以此证明这些太监之不可靠、不可信,如不严加防范,日后他们假借太后名义私自出入宫门甚至干涉朝政,那弊端可就太大了!——张之洞说的这两件事都是这年秋天、午门事件发生之后的事(咱们下篇再说)。张、陈的这两份奏折确实把慈禧说动了,但是严加惩处的懿旨已然发出去了,她又不愿意改口,一番思考之后,召见军机大臣,让军机发回刑部奏折,指示他们维持原判。

十二月七日,两宫——即垂帘听政的东太后和西太后,此时光绪皇帝不满十岁——发下懿旨:护军玉林、祥福改判杖一百、流两千里;统领岳林免于处分;太监李三顺责三十板,首领太监罚月银六个月。刘振生案的太监和神武门守门护军也都分别给了处分。这场风波就这么了结了。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