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优先”的风暴,已经卷到了智库界……
九万里

2025-10-04 12:27 语音播报

热点

在美国政治圈里,忠诚于不同政党、隶属不同派别、持有不同立场的各家智库,长期扮演着政策智囊、议程推手、舆论引导、人才储备等多重角色,被视为行政、立法、司法及媒体之外的“第五种权力”。

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优先”的风暴也卷到了智库界。

当前,美国的智库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塑——传统研究型智库的影响力持续萎缩,而新兴保守派智库通过强调政治忠诚、鼓吹“美国优先”乘势迅速崛起。

这一“洗牌”现象是民粹主义对美国政治生态深刻作用的结果,将对美国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智库变局,此消彼长。

特朗普上台后,华盛顿的政策系统正发生根本性重构,制度化的专业知识正被个人忠诚度所取代,美国智库界亦是如此。

传统研究型智库逐渐边缘化。

贴上“身份标签”。特朗普政府刻意将传统智库的政策主张“敌意化”,例如,对在俄乌冲突中持援乌立场的大西洋理事会大加批评,指责其意图将美国拖入战争;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智库因倡导国际主义和多边合作,被视为民主党和“建制派”的传声筒;卡托研究所则被MAGA支持者贴上“自由派”的标签……

强力裁撤人员。今年3月以来,由美国国会创建并资助的和平研究所、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威尔逊中心等智库,其员工被集体裁撤、资金被大幅压减,机构运行已实际停摆。

关闭交流渠道。特朗普要求官员参加智库活动必须逐案严格审批,美国国防部更是在7月下旬专门发布指令,禁止官员参与布鲁金斯学会等智库举办的活动。

此外,一些传统智库的专家、捐赠者也失去了进入政府任职的机会,彻底封住了“美国优先”之外的“杂音”。

新兴保守派智库成了“香饽饽”。

传统基金会(HF)、美国优先政策研究所(AFPI)、美国优先法律基金会(AFL)、保守派伙伴关系研究所(CPI)等一批信奉MAGA运动、响应特朗普政策的新兴智库,陆续走上前台。

规模化输送人才。HF搭建的“右翼版领英”数据库,专门筛选“忠诚于特朗普和保守派议题”的人才,成为仅向MAGA成员开放的专属通道。

AFPI则为本届政府输送了多位内阁成员: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曾任其总裁,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曾任其董事会主席,司法部长帕姆·邦迪曾任其诉讼中心主席,FBI局长卡什·帕特尔曾在其下属的美国安全中心任高级研究员,还有近百位白宫幕僚、各机构副职官员及政策顾问有AFPI背景。

体系化影响政策。例如,HF围绕特朗普再次执政,在去年4月就推出一部名为“2025计划”的政策建言。这份集保守派100多家机构观点、厚达922页的思想成果,被视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执政“蓝图”。

根据有关统计,该计划313项目标中,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98项、正在推进66项,如扩大总统权力、改革教育部、冻结国际开发署项目等都已落地见效,可见特朗普政府对其重视程度。

民粹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智库界的“洗牌”重构并非偶然,而是在民粹主义盛行之下,特朗普个人风格、共和党极化和美国社会思潮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特朗普的“反建制”偏好。

特朗普向来厌恶传统精英阶层,尤其是第一任期的执政经历,让他更信任忠诚度高的“自己人”,而非学术背景深厚的业内人士。

白宫人事办公室在“2025年备忘录”中明确要求,所有政策顾问必须通过“MAGA价值观测试”,包括对2020年大选结果的立场、对“深层政府”的态度等,这导致布鲁金斯学会的多名共和党籍学者被拒之门外。

与此同时,特朗普将智库视为“政策供应商”,要求提供“即用型解决方案”,HF因能快速产出符合其“口味”的报告而备受青睐,如开展对华加征关税的合法性论证。

共和党的“特朗普化”转型。

当前,共和党在政策措施、政治话语、选民基础和内部权力结构上,日益与特朗普的个人政治风格、理念及其核心议程紧密结合。

在智库层面,共和党全国委员会通过建立“正统性审查”机制,在党内开展意识形态“清洗”,将支持自由贸易、国际合作的“布什系”智库(如美国企业研究所)边缘化。

为重构话语体系,共和党政策委员会要求所有智库产品必须包含三大要素:敌人(即中国或民主党)、危机(即美国衰落)、解决方案(即特朗普政策),这种简单粗暴的传播策略与特朗普本人风格如出一辙。

社会民粹思潮的强烈冲击。

美国保守派智库崛起,与其国内民粹思潮盛行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民间与精英阶层民粹主义合流的直接产物,其影响已深度渗透到政策制定体系之中。

同时,政治精英通过“旋转门”将民粹议程植入到智库运作中,例如特朗普政府一些官员转任智库专家后推动的“中国威胁指数”等议题,也加剧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如此双向发力,使智库从“思想工厂”退化为“政治武器库”。

对华政策,现实冲击。

美国智库的格局变化,使得对华政策的制定被民粹主义情绪所主导,不断脱离专业轨道,严重挤压理性空间。

渲染“中国威胁”。

多家保守派智库将中国塑造为“系统性挑战”和“最大战略竞争对手”,通过系列报告和研讨会,刻意夸大中国的军力发展,渲染所谓“债务陷阱外交”,并炮制“数字威权主义”等新概念,试图在国际舆论场中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

这些智库学者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在美国主流媒体上散布对中国的不实指控。哈德逊研究所甚至专门设立“中国中心”,聘请反华政客担任负责人,将污名化中国作为主要工作内容。

强化政策对抗。

对华实施“全政府”遏制战略,已成为保守派智库的某种“政治正确”。有的在科技领域鼓吹对华“硬脱钩”,有的在经济领域鼓吹“关税是惩罚中国的最有效武器”,有的在文化领域主张关闭孔子学院,有的在军事领域建议将中程导弹部署至亚太地区……

这种对抗性升级已经产生了不少实质性影响,不仅压缩了中美关系的政策弹性空间,使理性务实的声音被压制,还助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极端化转向,使得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加。

加剧误判风险。

保守派智库总是简化复杂议题、煽动公众情绪,提出的政策建议又缺乏专业论证。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中国被塑造成了解释美国一切国内问题的“替罪羊”,任何对华接触的政策都会被贴上“软弱”标签。这些政策因迎合民粹情绪而获得政治影响力,极大破坏了中美互信基础。

在民粹主义主导的舆论环境中,当“忠诚优先”取代了专业判断,冷静分析让位于极端情绪,美国涉华战略误判的风险正在加速上升。

智库本应是思想的“竞技场”,但美国智库如今却沦为了政治的“角斗场”。在美国民粹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未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冒进性恐怕会进一步上升……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