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现场 | 北晚作文小记者团观看音乐剧《战争与和平》,于历史画卷中理解英雄与人民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杏珏

2025-10-04 16:20 语音播报

深读
进入
北晚作文
看更多
+ 订阅

北晚作文融媒体工作室联合国家大剧院推出“青春现场”栏目,让更多青少年走进剧院,全方位体会舞台艺术的魅力,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第二期“青春现场”,同学们观看的是国家大剧院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该剧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同名经典巨著,采撷原著的精华,以贵族青年皮埃尔、安德烈、娜塔莎的命运为主要线索,对19世纪初叶的俄国历史进行了细腻深刻地反映,审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关系,书写了一部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而同学们也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思考着个人成长与家国命运、英雄传奇与人民史诗之间的辩证关系。

音乐剧《战争与和平》海报

英雄史诗的底色是凡人

刘禹辰(12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一(22)班

绚烂的舞台,宏大的场面,层次丰富的人物……鼓声如惊雷般震动着观众的耳膜,灯光如潮水般铺展着时代的画卷,这精彩的演绎仿佛在告诉大家:“历史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盛宴!”然而,落幕时,从音乐歌舞中缓缓苏醒的人们才惊觉:托尔斯泰不屑于吹捧英雄,也不执着于赞颂伟人。这位文豪真正想写的,是普通人如何破圈、如何觉醒,用自己的力量照亮生命之光。

作为追光青年,安德烈曾身着军装站在奥斯特里茨战场上,渴望用胜利换取不朽的名声。但可惜的是,炮弹无情地打穿了他的身体,他倒下的那一刻,终于放下了对建功立业的执念。安德烈身边的一切变得渺小,不管是战友的呼喊,还是大炮的轰鸣。他曾经吃过的面包、写过的家书、珍惜的情感等一幕幕日常让他在弥留之际读懂了生命的意义:不需创造伟大,只需安守平凡。

相比于安德烈,娜塔莎的人生却是完全不同的光景。她曾是一个任性的少女,经常被一些奇怪的想法冲昏头脑,但一件事情深深影响到了她——中尉叛变了!面对危难,勇敢占了上风,娜塔莎用独特的方式守住了自己的家园。她给伤员换药,用歌声鼓励众人,用微笑守护和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救赎者。她用爱滋润了一切,也温暖了一切。娜塔莎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是解决问题最高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和平是困境中最好的出路。

如果说安德烈是追光者,娜塔莎是救赎者,那么皮埃尔一定是勇者。年轻的他是个嗜赌的人,把不该做的事全都做了个遍,这种任性肆意的背后全是不幸:冲动的决斗、凄惨的婚姻……迷失了方向的他成为了战俘,但所幸良知仍在,他总是把贴身携带的干粮分给饥肠辘辘的士兵。听说战争的结局后,皮埃尔更是表现得不可思议:他竟然去刺杀拿破仑了!好在他保住了性命,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革命家,努力改善农奴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用逆转生命轨迹的勇气和智慧活成了一道光。

安德烈、娜塔莎、皮埃尔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并不来自光环,而是来自每一次向善的选择。从“自我”迈向“他人”,从“敌对”迈向“友爱”。这样的过程逐渐演变成了小到个人感情,大到世界和平的基石。普通人做出的理智决策,一定会共同凝聚成史诗最厚重的一笔,不经意间推动历史发展。

(指导老师:马云韵


个人成长 国家命运

刘月深(12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一(22)班

当最后一曲合唱的余韵在剧场穹顶消散时,台下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而我仍沉浸在19世纪俄国烽火与玫瑰交织的时空里。

国家大剧院将百万字的文学巨著浓缩为两小时的音乐剧《战争与和平》,以俄国卫国战争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们的命运轨迹——皮埃尔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安德烈从傲慢到觉醒的精神蜕变,娜塔莎在爱情与责任中的成长……

在这部剧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皮埃尔的成长。皮埃尔不是个天生完美的角色,他曾是个浑浑噩噩的青年。因为私生子的身份,他十分不自信。在突然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后,又对未来感到迷惘。他一时冲动挑起决斗,在独唱《决斗》中评价自己是个很愚蠢的人。战争前,他对拿破仑有着理想主义的崇拜。战争撕碎了生活的平静,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紧绑定在一起。皮埃尔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敌军的暴行,理想主义被击得粉碎。国家的危机唤醒了个人的责任感,皮埃尔从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变为 “参与者”。他奔赴前线探望挚友,他留守莫斯科保卫家园,他甚至鼓起勇气想要刺杀拿破仑……经历了生活的巨变,他变得坚定、勇敢和自信,精神世界得以重塑。战争结束后,他终于向娜塔莎表白,追求到属于自己的平凡的幸福。

走出剧场,望着夜幕下璀璨的城市光影,我不禁陷入沉思:正如剧中人物在宏大历史背景里经历着个人的喜怒哀乐,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与国家命运密不可分。我们中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应当将个人的努力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浪潮,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实践和价值观塑造,以微小但坚定的方式参与历史进程。夯实知识基础,发扬创新精神,传承中国文化,发挥主人翁意识,用实际行动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指导老师:马云韵


战争、和平与成长

熊郁文(12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一(22)班

国庆期间,我有幸看了《战争与和平》音乐剧。

音乐剧的主题是战争、和平,但是我从中还看到了另一个潜在的主题:成长。剧中每一个人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之后,都获得了不同的成长。每一个人都不完美,但是,都可以在经过磨难、挫折和反思之后,获得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Pierre。他在故事之初是一个懦弱、没有自己主见的私生子,甚至娶了一个他不爱的人,因一时冲动还差点在决斗中丢了性命。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他变得越来越勇敢,甚至敢独自留下去刺杀拿破仑。剧终,他也有了勇气和他爱的Natasha表白。

Pierre的朋友Andrei也变了。最开始他并不懂得平淡生活的可贵,他迫切渴望摆脱日常的琐碎,去战场上建功立业,获得荣誉。他的夫人因为担心他而劝他不要去,他却认为这是在牵制他,还和Pierre说永远不要结婚,否则就会被婚姻束缚。当他在战场上经历了九死一生、颠沛流离,他内心最大的渴望只有回家。他懂得了平常亲情的可贵,懂得了要珍惜和爱身边的人,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这剧里,有战争,也有和平。但我想,这和平并不仅仅是指国家之间的,更是在成长中获得的,每个人心中的和平:inner peace。

(指导老师:马云韵


第一次看音乐剧

艾欣 (12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一(21)班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战争与和平》。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音乐剧。我被震撼到了。

《战争与和平》我之前早有耳闻。我知道它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世界名著,也仅仅知道这些。我也是看了音乐剧的剧目介绍才知道《战争与和平》到底讲了什么。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和平的贵族生活交织在一起;既有家国情怀,又有成长故事;难怪《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巨著,经久不衰呢。

音乐剧本身也让我感到震撼。我从前低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没想到舞台可以在瞬息之间“大变”出活人来。场间交接地天衣无缝,真的给人一种看电影的感觉。

有些片段我很喜欢。一开始《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有很强的代入感,真实还原了19世纪初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还有第十场的《万物不灭》,这是音乐剧中为数不多的比较欢快的一个场面,我在观看音乐剧,就如同自己也在台上和安德烈与皮埃尔一起跳舞;第二幕的《假如》,以歌唱的形式分别道出娜塔莎、安德烈与皮埃尔的心声,再以重唱的形式组合起来,这样的表现形式是我之前从没见过的;还有《死亡和疯狂》和《在一起》两首,都是激动的情绪,前者是描述战场的惨烈,后者是为战争结束的团圆而欣喜。

战争与和平,是《战争与和平》深度诠释的两件东西。和平时期的小打小闹,在战争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只有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才能体会到和平的美好。战争与和平本就相对,又相辅相成,《战争与和平》把两者的结合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深刻体验到战争的不幸与和平的幸福。

这是一出好音乐剧,也是一个好故事。

(指导老师:马云韵


重任在肩 少年担当

郑旭彤(14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二(15)班

“这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耀!是为了脚下的土地,为了不让战火吞掉我们的家园!”安德烈公爵那坚定的声音响彻北京艺术中心剧场。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中,最感动我的是在时代洪流里“小人物”对责任的扛起,对家国的坚守。那份厚重的情感直抵心底,让我攥紧了手心。

大幕徐徐拉开,安德烈公爵满脑子都是战场功名,以为荣耀是个人勋章。直到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场景铺展,他躺在“雪地”里,看着身边牺牲的士兵,曾经挺直的脊背慢慢弯下,喃喃着:“这不是荣耀,是家国的伤口”。这个细节像一把锤子敲在我心上,让我顿悟:成长的第一步是打碎不切实际的个人英雄梦、懂得敬畏每一个生命的同时,更看清“个人命运永远和故土绑在一起。”

比起安德烈公爵从“追名”到“醒志”的转变,皮埃尔的成长更贴近普通人的觉醒过程。最初他是宴会上醉眼朦胧的贵族,觉得家国大事与己无关,直到莫斯科被战火笼罩,他看见平民逃难,士兵冻得发紫的手仍攥着国旗,才猛然惊醒,决然地脱下礼服裹住冻僵的孩子,捡起断矛站到平民身前。我明白了:原来真正的成长,是从只在乎自己的壳里走出来,把守护家园的责任扛在肩上 。

《战争与和平》不只聚焦主角,更用大量舞台篇幅刻画了平凡人的力量。拿破仑进城,舞台上满是平凡人的坚守:妇人分面包给伤员,教师在废墟里教孩子……这些画面没有激烈的打斗,却比战争场面更震撼!托尔斯泰写的从不是个人传奇,而是一群人在苦难里的坚守,以及他们对生命,对和平的热爱与渴望。

我走出剧场,夜色里灯火通明的剧场轮廓格外清晰,身边的车流与人声仿佛都成了和平年代的注脚。我的脑海里依旧回响着皮埃尔举着木牌振聋发馈的呐喊。《战争与和平》告诉我们善良、责任与家国赤诚永远是照亮前路的光,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这份力量都不会褪色!

这份感悟会比舞台光影更长久,也让我对“少年担当”有了新的思考。作为青少年,现在钻研知识、坚守理想就是在为国家蓄力;未来,把脚步扎根在故土上,用自己的能力为这片土地的建设添砖加瓦,哪怕只是微薄之力!让我们这代人添温暖、尽力量,使我们的家国故事也满是担当!

(指导老师:么昳)


艺术为何?生命为何?

肖卓(14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二(15)班

当托尔斯泰的巨著被浓缩成舞台上的150分钟的展演,当厚重的文字被转化为流动的音符,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完成了一次时空的跨越。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改编,更是一场灵魂的对话。在枪炮与舞步之间,在个体与历史之间,在毁灭与创造之间,音乐剧《战争与和平》以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在战争的阴影下,艺术为何?生命为何?

本场音乐剧的奇妙在于,它能够同时容纳对立的存在。一边是拿破仑大军压境的死亡威胁,一边是莫斯科贵族沙龙中的华尔兹旋转;一边是战场上的血肉横飞,一边是恋人在月光下的缠绵二重唱。这种战争与和平双线叙事的手法不是对战争的轻浮消解,而是对生命韧性的深刻诠释。在编剧喻荣军与作曲家舒楠的精心制作下,窒息的死亡与希望之美在同一个时空里绽放,仿佛在说:即使世界正在崩塌,我们依然可以歌唱。

音乐在这里扮演着神奇的角色。当皮埃尔在舞台上唱出他的困惑与追寻时,当娜塔莎用她清澈的嗓音诉说青春的悸动时,当安德烈在重伤后以微弱却坚定的声音表达他最后的爱时,音乐超越了叙事的工具,成为了灵魂的直接显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幕幕战争的场面:每一位演员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托枪,举枪等动作整齐划一,展现出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他们合唱时那充满力量的和声不是对暴力的美化,而是对人类精神的礼赞,是对战争中每一个无名者的哀悼与铭记。

这部音乐剧打动我的不仅是其对宏大场面的展现,还有它对平凡生活的忠实。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不仅颂扬了历史中的英雄,也描绘了历史中的小人物。而音乐剧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即使在最动荡的年代,人们依然要吃饭、相爱、争吵、梦想。娜塔莎的爱情烦恼与莫斯科的存亡同时上演,这不是琐碎,而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在历史的巨轮下,个体的悲欢从未停止,也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情感构成了我们对抗虚无的最后堡垒。

走出剧场,夜色中的城市霓虹闪烁,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远离了舞台上的硝烟。但《战争与和平》提出的问题依然尖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何尝不是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战争”?与时间的战争,与遗忘的战争,与平庸的战争。而艺术,就是我们的舞步,是我们生存的重压下依然保持的优雅与尊严。

这部剧最终告诉我: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战胜什么,而在于无论面对什么,我们依然能够报之以歌,能够回之以舞,能够馈之以爱。只有在死亡的映照下,生命的光辉才如此璀璨夺目、感天动地!

(指导老师:么昳)


历史是无数个“此刻”

吴悦晗(14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二(15)班

伴随着最后一支舞蹈的谢幕,我脚步沉重地走出剧场,耳边仿佛还回响着交响乐的余韵。这不仅仅是一场听觉与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历史,生命与爱的沉重叩问。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用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将托尔斯泰那部长达130万字的举世之作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展现在我们眼前。

音乐是这场旅程的向导。当拿破仑大军压境的进行曲以雷霆万钧之势奏响,急促的小军鼓与低沉的铜管勾勒出历史的无情和个体的渺小;当莫斯科的月光照向白桦林,娜塔莎与安德烈最后一次相遇,旋律又变得如泣如诉“为什么要等一年?为什么要为了爱而等待?”少女清澈嗓音与弦乐绵长的旋律交织在一起,诉说着爱情的纯净与脆弱。最令我动容的,是皮埃尔在波罗金诺战场上的独白。在尸横遍野的背景下,所有宏大的交响乐骤然停止,只剩下一束微光打在那个孤单的年轻人身上,他用低沉却响亮的声音唱出了对生死的困惑与追求。那一刻,音乐不再是背景的配音,它成为了人物内心的勇敢和懦弱。

这部剧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将人物脸谱化。娜塔莎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在情感的漩涡中迷失,犯错,最终在战争的洗礼中沉淀出坚韧的母性力量,她的蜕变轨迹被歌声刻画得淋漓尽致。安德烈临终前的咏叹调不再是贵族的高傲,而是与命运,与仇敌,与自我达成和解的宁静与宽广。正是这些复杂而又真实的人物才能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没有绝对的英雄与懦夫,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在爱欲与死亡,信仰与虚无的泥沼中挣扎向前。我也终于明白了安德烈的那句话:“人一旦怕死就什么都没有了,只要人不怕死就什么都还能获得。”

回到现实,我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战争与和平》用它磅礴的叙事告诉我,历史从不只是教科书上的日期,它是无数个“此刻”,是无数个你我。我们都或是战争的一部分,或是和平的一部分,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指导老师:么昳)


历史、英雄与人民

姬语欣(16岁)

北京四中高二(4)班

“战争”与“和平”的双轨上,行使的是历史、英雄与人民的辩证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开场曲目伴随着沙俄贵族的享乐与拿破仑的东征战意贯穿整个剧院。《战争与和平》的殿堂,无论是原著还是音乐剧版,都建立在“战争”与“和平”的两根交错支撑的台柱上。剧中的人们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找寻自己的人生追求与意义,他们的生命轨迹在这两极对立的力场中拉扯,在“英雄”与“人民”的意义之间徘徊,他们有的走向毁灭,有的走向新生。

安德烈——在“和平”中渴望“战争”,在“战争”中向往“和平”

在1805年俄法战役前,安德烈于平凡的幸福生活中感到窒息,他将“战争”视为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安德烈渴望逃离妻子的絮叨、贵族们空无一物的谈天、虚伪的和平,从而去赢得自己那“家族的荣耀”。然而,当他真正置身于战争的中心,在祖国的天空下,他领悟到的却是“和平”的难得与崇高。

8年之后,他再一次奔赴战场,已不再为无谓的荣誉而战,他内心所守护的,是祖国那片包含着家园、孩子与妹妹的“和平”景象。他最终在重伤弥留之际,于娜塔莎的陪伴下获得心灵的“和平”,理解了真正的大爱与宽恕,而这正是通过战争的残酷直接换来的。他的一生,是“战争”与“和平”意义在其内心不断颠倒、重构的过程,他的命运前途虽被二者合力毁灭,但他至少在最后的关头获得了灵魂的新生。安德烈用他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错位的一生,证明了“人民”的意义高于“英雄”之上。

皮埃尔——于“和平”中迷失,于“战争”中寻得“和平”

皮埃尔的道路恰恰相反。在莫斯科与彼得堡的“和平”岁月里,他一边对于私生子“加冕为爵”的经历感到迷茫失真,一边对于上层社会的过度追捧感到不知所措。在此心态下,他半推半就的迎娶不忠的海伦,他急火攻心地提出决斗,他将自己视为“多余的那一个”。

在1812年的“战争”中,他面对即将成为空城的莫斯科,“英雄心态”爆发,选择留守并试图刺杀拿破仑,最终迎接他的却是对方的戏谑与自己面对漫天战火的无能为力。侥幸存活的他面对枪炮与硝烟,终于领悟到活着的目的与幸福的意义,幸福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和平”或“战争”,而在于内心“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的建构。他获得新生,见证拿破仑的兵败,并与真正的挚爱娜塔莎结为连理,对他来说,“战争”是他通往内在“和平”的道路。皮埃尔用他的迷茫与清醒告诉我们,一时的“英雄意志”终究会被永存的“人民意志”取代。

娜塔莎——生命本能穿越“战争”与“和平”

娜塔莎是“和平”中的天真灵魂,纯粹的、不加掩饰的热烈赤诚是她的组成部分。在“和平”中的舞会上,她以纯粹的喜悦感染所有人;在“战争”的阴影下,她放下个人情思的纠结,从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女人。当莫斯科即将沦陷,她并未仓皇出逃,而是停留于伤员之间。这一举动,不是出于任何目的性抉择,而是源于最直接、最本真的人性关怀。在安德烈垂死之际,是她以无微不至的看护,这一举动虽有对于往事的弥补成分,但也早已超过单纯的情爱纠葛,给予了安德烈最终的安宁。她最终褪去青涩,在“战争”与“和平”的多次反复中走完了自己“成为大人”的命定轨迹。娜塔莎证明,真正连接“战争”与“和平”的,不是英雄的功业,而是人类最朴素的、对生命本身的怜悯与爱。 她不是历史的推动者,却是历史中人性价值的守护者。

历史的推动力,是“战争”中每一个士兵的恐惧与勇气,与“和平”里每一个家庭对幸福的具体渴望,共同汇聚成的洪流。无论是安德烈的幻灭、皮埃尔的觉悟、娜塔莎的怜悯,都告诉我:英雄史观关注的是浪花顶端的少数人,而人民史观洞察的,则是决定河流方向的深邃河床——无数普通人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对生存、尊严与爱的永恒追求。 这,才是历史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指导老师:王志彬)


战·和·英雄·凡辈

徐如风(16岁)

北京四中高二(4)班

在华丽的谢幕与歌声中,一场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展演悄然落幕。这场国家大剧院与俄罗斯导演团队精心合作的战争与和平系列歌剧,向我们生动展示了那个19世纪上半叶的动人故事。战火与硝烟跨过200余年,至今仍摄人心魄,引人深思

不妨让我们将视野和目光倒回开场的那一幕吧。出身于军事贵族世家的安德烈,厌倦了平凡的生活和男欢女爱的贵族日常,准备踏上1805年的俄奥战场为了家族的荣誉而战。谁知道,等待他的并不是光荣的建功立业,而是九死一生侥幸归来的后怕和恐惧。

就是这样一个深深痛恨战争的人,谁能想到他能在1812年仅仅不到十年之后再度踏入血肉横飞的战地?用一个普通的沙俄贵族的心是难以理解的。唯一使他的心绪改变的是,法国远征军的突然闯入,让这次战争褪去了贵族少爷以战夺利的本心,取而代之的是普通的俄国青年保家卫国的决绝

再来谈谈皮埃尔吧。出身于功名并不显赫的家族,却满怀一腔贵族之心。1805年的那场战争没有为他带来任何意义。回到家却得到的是妻子出轨的讯息。深深陷入危机的他,在短暂的和平7年中没有找到任何自己的价值,却反而在战争的再次爆发中认为自己天降大任,想要逞一世英雄刺杀拿破仑。然而现实冷酷无情的是皮埃尔在法军的火枪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幼稚渺小。

英雄?哪里有什么英雄,贵族在刀枪之下尚且是尸体,普通人却在激战中让拿破仑折戟。侥幸逃脱,他终于懂了宏大的历史走向根本不是由逞英雄的人所操纵。他的行为和动机出乎朴素的爱国情感,但在真正的战火考验中却证明了个人的热血无法真正抵抗铁蹄的肆虐

战争啊,旷日持久的战争啊,斯拉夫人不愧是以战争闻名的民族,俄罗斯的诗人和作曲家维克多崔曾说它是永葆年轻的良药。这并不是因为战争能激发人年轻的勇气,而是使一腔热血的年轻人牺牲于泥土之中,再也无法衰老。拿破仑将军趾高气扬的挥师东指,库图佐夫元帅带着他的军事贵族世家顽强抵抗,但最终只不过是两阵余一卒。

终究值得高歌的是,在这些纷乱的战火之中,家国情怀取得了个人荣誉观,民族认同取代了贵族认同;功在人民而非某个英雄。战争与和平的交错,用生死的无情给了各阶层以生命价值的崇高启示

说罢战争,我再来谈谈和平吧。托尔斯泰写下的一行行西里尔字母告诉我们,如果战争是对各阶层的考验,和平则是对贵族世家莫大的讽刺。看看那些在和平时期里这些贵族的丑事吧:库拉金家族素来道德败坏,阿纳托利放荡不羁,海伦风流不忠;安德烈公爵愤世嫉俗,对上流社会的厌倦跃然纸上。豪掷千金,夜夜笙歌,是那个时代欧洲对沙俄的普遍评价,而托尔斯泰的笔触和演员们精湛的技术无疑鲜明地突出了这一时代特点。回到变化最大的安德烈公爵,他想要的无非是梦寐以求的真爱。然而第一次追求娜塔莎小姐并未成功,最终在博罗季诺战役之后身负重伤,命不久矣,将死之时,娜塔莎并没有为他献出爱情,却给了他每个凡人应有的善良和真诚的照顾。而仅仅是这样,他就在生命的临终之时,体会到了凡人美德的温暖,对比之下,于其心中甚至超过了向娜塔莎表白的满足

和平啊,来之不易的和平,其实它从来没有在战争之前消隐。只是不经历对生命最原始的考验,难以显出它的珍贵。战争磨砺了贵族公子们幼稚的心绪,让涉世未深的娜塔莎成为了坚韧而有智慧的女人。之前金钱无法买来的幸福,今日却近在眼前。这便是无情的战火和烽烟给四大家族最深刻的启示:凡人的博爱与平常的生活,远比纸醉金迷的日子幸福

皮埃尔与娜塔莎结婚之后,托尔斯泰的笔和戏剧演员的歌喉都在这里悄然一顿,这便是最终章了。然而,这曲宏大叙事的交响乐绕梁不绝,让我们的心既为俄罗斯文化的深刻底蕴震撼,也为斯拉夫民族久经战火领悟的哲理有所深思。

战,和,英雄,凡辈,一幅恢宏的画卷。

(指导老师:王志彬)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