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现场 | 北晚作文小记者团观看《傲慢与偏见》,在共鸣中体会爱、尊严与成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杏珏

2025-10-04 16:31 语音播报

深读
进入
北晚作文
看更多
+ 订阅

北晚作文融媒体工作室联合国家大剧院推出“青春现场”栏目,让更多青少年走进剧院,全方位体会舞台艺术的魅力,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第三期“青春现场”,同学们观看的是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傲慢与偏见》。该剧改编自简·奥斯汀同名经典作品,今年恰逢简·奥斯汀诞辰250周年,跨越两个世纪的文学经典再次登上舞台,演绎出全新的关于爱情、尊严与自我成长的动人故事。而同学们,也从中感受到了青春的共鸣,体会着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深刻思考了爱、信任、自我与偏见等关键话题。

话剧《傲慢与偏见》海报

《傲慢与偏见》中的青春共鸣

蒋沛延(15岁)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一(1)班

舞台帷幕拉开,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聪慧的伊丽莎白与高傲的达西在舞会相遇,因误解产生偏见。经历求婚被拒、真相揭露等事件,两人最终放下傲慢与偏见,真诚相拥。

这不仅是爱情故事,更是青春成长的写照。伊丽莎白的"偏见"恰似我们捍卫自我的倔强。她拒绝不合适的求婚,直面贵妇羞辱,那份"即使你是最后一个男人,我也不会嫁给你"的决绝,正是青春特有的纯粹。这让我想到身边同学,为了坚持观点不惜与师长争辩,那份赤诚何其相似。

达西的"傲慢"实则是内向灵魂的保护色。他初次求婚时的笨拙,明明深情却出口伤人,就像班上那个总独来独往的学霸,用冷漠掩饰内心的不安。每个角色都在寻找自我:彬格莱的怯懦、吉英的隐忍,都是青春的不同面向。

最打动我的是两人的共同成长。当他们卸下伪装,坦诚相待时,真正的蜕变才发生。伊丽莎白看清偏见之害,达西学会谦逊待人。这种转变告诉我们:成长不是变得世故,而是在保持本真的同时,学会理解世界的复杂。

剧终时,我不禁沉思:谁不曾因第一印象误解他人?谁不曾因固执己见错失良机?这部剧穿越两百年依然动人,正因为它道出了每个年轻人的心声:如何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包容他人。

成长或许就是:勇敢面对内心的傲慢与偏见,在真诚相遇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堂青春必修课,值得我们用心修习。

(指导老师:杨青)


过道两端的对话与反思

顾雨凡(15岁)

广渠门中学高一(2)班

十月一日的下午,我有幸在北京艺术中心戏剧院欣赏了话剧《傲慢与偏见》。这部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通过话剧形式的展现,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同于文字阅读和电影观赏的独特魅力。当厚重的丝绒幕布拉开,耀眼的灯光照亮了舞台,我便被牵引着进入了这段故事。

话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互动性为观众带来了更为鲜活的体验。话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一段打破常规的互动设计。一段情节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误会已经解除,并且互有好感,这时他们单独散步,气氛微妙紧张而又有爱意暗藏其中,观众都屏住了呼吸,突然,他们迈步走下舞台,一左一右站在观众席的过道两端,隔空对话,“我想与你好好谈谈,只是这里……”达西望着伊丽莎白,目光却扫过满场探着身子的观众。伊丽莎白说:“这些都是陌生人,没关系的。”达西说:“但他们都一副等着看好戏的样子(指观众),我还是更喜欢你家周围的风景。”话音刚落,全场的笑声就被点燃了,这一巧妙的设计展现了话剧区别于电影的独特魅力。话剧中观众因演员演绎做出的反应,被演员感受并融入表演,这种微妙的互动让我们一同沉浸在故事中,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

如果说舞台互动给了我美好的艺术体验,那么我心中贝内特夫妇人物形象的转变,则是经典给予我的思考与共鸣之一。

贝内特夫妇作为最先进入观众视野的角色,演员通过高而急切的语调,宴会上攀名逐利、推销女儿的姿态,塑造了贝内特夫人世俗、功利且有失礼节的形象。而又将贝内特先生从容不迫、端庄得体的绅士形象留在了观众心中。在不经意间,我就像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抱有偏见一样,为贝内特夫妇贴上了标签。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我对贝内特夫人的无礼行为愈加不满,对贝内特先生则加上了“美颜滤镜”。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正是偏见产生的过程。直到剧中一个关键情节的出现,才猛然警醒了我:家中最小的妹妹莉迪亚受邀前往威克汉姆先生家,尽管路途遥远,贝内特先生在女儿的几番吵闹下便同意她独自前往。伊丽莎白急切地劝阻,说明危险性,贝内特先生却以“家里能少一个就清净一些”“不会有事儿的”轻描淡写地带过。此刻,贝内特先生绅士形象下的不负责任浮现在我眼前,让我想到了之前未曾感知的情节,伊丽莎白曾对姐姐说的:“妹妹们没有规矩,而父亲也不曾管教”。初次印象产生的偏见,让我为贝内特先生披上了完完全全的“好人”外衣,从而忽视了他得体之中的漠然和不负责任。相比之下,贝内特夫人尽管有着性格缺陷,却是真正为女儿们未来担忧的母亲。人物的多面性随着剧情推进而逐渐显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心中潜藏的偏见。我们常常基于第一印象或表面现象对人事物做出判断,却忽略了背后的复杂性。

《傲慢与偏见》历经时光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正因为它触及了人性中永恒的主题:我们如何克服自身的局限,更真实地看待他人与世界。

当舞台灯光熄灭,演员鞠躬谢幕,带给我的思考却刚刚开始:每一次打破偏见,都是向着更真实的世界迈进一步。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力量,也是话剧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

(指导老师:蔡文娇)


解锁爱的色彩与门扉

徐振鹭(17岁)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高二(7)班

随着话剧《傲慢与偏见》的帷幕缓缓拉开,舞台之上大小不一的门扉在移动中魔幻地交错与重组,钩织出一场关于爱情的迷局。裙尾摇曳、步履匆匆,我通过舞台仿佛清晰看到了几个世纪前的时光流淌,简·奥斯汀笔下的英国乡间少女正解开重重门禁探索时代星火。

故事的核心始于一个冷酷的时代注脚——“遗产继承权法案”。贝内特家五个少女对命运的焦虑、憧憬与抉择都在这一法案下交织,她们在时代划定的狭窄跑道中感到迷茫与费解。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同一片天空下却截然不同的爱情光谱。

她们的爱情观在我眼中最直观的体现是不同色系的服装——温柔似水的大女儿简身着一袭蓝色长裙,如同晨雾中美好又易碎的蓝铃花,将深情藏于得体之下,时常畏惧不平等身份给爱情带来伤害;友善聪慧的好友夏洛特身着的是一袭米色长裙,如茉莉花一般美丽的她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则选择了没有爱情但物质稳定的幸福,这对她并非堕落,而是在时代围城中为自己寻得的无奈但坚实的堡垒;明艳活泼的小女儿莉迪亚则身着明黄色的中长款裙子,她的爱情是一场不计后果的私奔,是盲目追逐瞬间焰火的冲动之举,甚至险些燃尽了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在这斑驳的众生相中,主角伊丽莎白的身影令我印象深刻,她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于旷野中迎风独立的薰衣草。书籍与见识让她敢于在贵族夫人高高在上的讥讽后不卑不亢地回应出那句:“我也是个绅士的女儿,我们现在是平等的了。”这份勇气来源于她完整的自我认知,也为她带来这段令人感慨万分的爱情。

舞台上的故事始终围绕着身着灵动的紫色长裙的伊丽莎白与身着深沉的黑色西装的达西展开。起初她因他的高冷而筑起偏见的高墙,他因她的家世而怀有阶级的傲慢。然而可贵的是,舞台上那个一袭紫色的少女始终掌舵自己的爱情与人生,她拒绝柯林斯没有灵魂的生活,拒绝达西第一次践踏家庭尊严的告白,在舞台上穿梭于象征着爱情枷锁的幽暗门扉时学会在情感的跋涉中放下偏见,也影响着达西卸下了傲慢,在橘红色的光影下让人感觉那身板正的黑色西装柔和了几分。

剧终时刻,身着五彩斑斓服装的演员老师们站立于明亮的门扉前牵手致谢,他们对这部名著的演绎讲述了关于爱、幸福与生命的真谛:在故事里的少女们身上,爱情不应是雪中送炭的依附,而是锦上添花的共鸣;让我们都努力成为独立的自己吧!唯有成为独立的自己,才有勇气解开被锁上的时代之门,与另一个完整的世界,温暖相拥。

(指导老师:韩琨)


以傲慢之眼看偏见之事

董衍烁(16岁)

广渠门中学高二(8)班

提起《傲慢与偏见》,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达西的冷漠傲慢与伊丽莎白的聪慧独立,却鲜少察觉这部经典的深刻之处,恰在于“傲慢”与“偏见”。这从来不是给单一个体的标签,而是弥漫在角色、观众与时代间的双向认知困局。

贝内特太太,她以滑稽的姿态上台,一边迈着小碎步一边高声谈论婚事,为女儿们的社交机会患得患失,甚至在宴会上不顾体面地推销女儿,这引起了底下观众的一片笑声,下意识将她归为“虚荣肤浅”的喜剧角色。可随着剧情铺展,英国继承法案的阴影逐渐浮现:家中财产只能由男性继承,女儿们若无法找到可靠的伴侣,未来便会陷入无依无靠的境地。这时脑海里突然回想起贝内特太太的“急切”,才懂那不是贪婪,而是母亲在时代规则下的无奈挣扎——她或许不懂优雅的社交礼仪,却拼尽全力想让女儿们避开颠沛流离的未来。最初的笑声恰恰也体现了观众的偏见,也让“傲慢与偏见”的主题跳出书本,与每一个观众相连。

刚进场时,大多数观众抱着“傲慢”的只有达西一人,这一观念进入戏场,可细究剧情便会发现,伊丽莎白身上同样藏着“认知傲慢”。她始终坚守对“不含杂质的爱情”的追求,这份执着本是珍贵的品质,却在面对达西时,悄然异化为故步自封的偏见。初次舞会,达西因不善言辞表现出的疏离,让她先入为主地将其定义为“傲慢无礼”。后来威克汉姆用编造的谎言博取同情,她未加查证便全盘相信,进一步加固了对达西的负面印象。她的内心独白,看似是对“真爱”的坚守,实则是一次次用偏见自我说服的过程。就像达西用冷漠筑起保护自己的高墙,伊丽莎白也用“不接受傲慢”的执念,隔绝了看清真相的可能。

好在故事的走向,是一场双向的“奔赴”。达西放下身份的傲慢,两次求婚时坦诚自己的傲慢;伊丽莎白在看清威克汉姆的真面目后,也勇敢反思自己的偏见,最终打破隔阂。两人从最初的相互排斥,到后来的彼此理解,本质上就是“傲慢消解”与“偏见破除”的救赎。

他们的相爱,无关阶级地位,而是两个灵魂在打破迷雾后,终于看见彼此真实模样的必然结果。傲慢与偏见超越了普通的爱情叙事,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一个人心中可能存在的固执想法。台上的演员演的不仅仅是达西和伊丽莎白,更是台下的我们自己。

(指导老师:刘晓玮)


观众的傲慢与偏见

杨呼和(17岁)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3)班

话剧版《傲慢与偏见》,与阅读原著相比,更多了一份代入感。戏剧是一种夸张的艺术,将人们的感官神经无限放大。同样,观看话剧《傲慢与偏见》的过程放大了我们的傲慢与偏见,也更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具有的傲慢与偏见。

随着三声报幕钟声落下,一个刺耳的女声从观众席过道间传来。只看到一位不断挥舞着手中羽毛扇子,衣着华丽的甚至花边堆砌到让眼睛感到聒噪的大晚礼服,浓妆艳抹地,说出第一句台词:“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贝内特夫人,她的出场先声夺人。观众心中悄然写下对她的第一印象:无知,轻浮。有钱人娶妻算什么真理?轻佻的举止和语调,她这样的母亲能养出什么样的女儿!舞台缓缓亮灯,舞台上的人们正在举行热闹的乡村舞会。贝内特家族的五个女儿,按年龄顺序,一一由贝内特夫人向宾客们介绍。身着奶蓝色长袖帝政裙的是大女儿简,身着粉紫色泡泡袖长裙的是二女儿伊丽莎白,身着青绿色短袖长裙,腰间有刺绣裙带的是三女儿玛丽,身着橙色短裙脚踩银色高跟鞋的是四女儿凯蒂,身着明黄色短裙头上戴着同色发箍的是五女儿丽迪亚。其实,不必贝内特夫人介绍,单从五个人的衣着和行为,观众就能很快辨认。蓝色代表优雅文静,她一定是最端庄的简;粉紫色代表浪漫与才智,她一定是最机敏的伊丽莎白……

话剧前半段主要以伊丽莎白的视角展开。她传递给观众眼中的达西先生,是永远趾高气昂,站立笔直,端着所谓高贵的绅士形象,拒绝参加世俗的舞会,拒绝与乡巴佬交往。她对达西先生深刻的偏见,也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心中:达西先生很傲慢。但是,剧情的转机就是这么快速,观众被纷纷“打脸”:认识到达西先生对贝内特一家的善意帮助,同情于他遭遇好友背叛、诋毁的经历。

戏剧对人的教化作用,是它延续千年依然充满活力的永恒法宝。故事中的贝内特夫人充满无知,伊丽莎白充满偏见,达西先生充满傲慢,莉迪亚充满任性,夏洛特充满妥协……无数个“充满”,无数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当一切落幕,当观众再回头好好想想,真的如此吗?或许贝内特夫人也并不是满脑子嫁女的无知大妈,而是以她全部能力为女儿们寻求好归宿的可爱母亲;或许达西先生也并不是目中无人的古板贵族,而是困于阶级教养中的勇敢青年;或许夏洛特也并不是事事听命的懦弱小姐,而是保全自身的明智女人。正如伊丽莎白的台词:“我以为我是一个理智的人。我过去一直自以为眼光独到,结果却证明我盲目又偏心!”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偏见。在剧场中是观众对角色的偏见,在剧场外是社会中人与人互相的偏见。偏见孕育傲慢。偏见容易使我们陷入对他人反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滋生冷漠的傲慢。傲慢再一次加剧偏见。因为傲慢的我们听不进来自不同人,不同角度立场的声音,逐渐产生对偏见对象绝对化、单一化的评价。偏见与傲慢互相纠葛,最终形成一堵隔离自我与外界的高墙。我们终生无法避免傲慢与偏见,但从话剧中,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窥探人性,得到珍贵的启示:让别人来爱我需要放下傲慢,让我去爱别人需要放下偏见。

(指导教师:杨柳)


群像中的个人

温天爱(17岁)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3)班

走出剧场时,耳边仿佛还回荡着舞会的乐曲与人物的对白。《傲慢与偏见》的舞台剧,以极具张力的群像刻画和细腻的情感呈现,让我在两个多小时的观演中,既沉浸于故事的浪漫与机锋,又感受到人性与社会交织的复杂。

剧情依旧围绕贝内特家的五个女儿展开。由于继承权的限制,她们的婚姻被母亲视作全家未来的寄托。宾利先生的出现带来了一场华丽的舞会,舞台灯光流转之间,观众立即进入那个既热闹又暗含算计的社交世界。简与宾利的温婉含蓄让人动容,而他的好友达西,却因冷傲与高傲的气质,与伊丽莎白针锋相对,形成了全剧最耀眼的矛盾。随着真相层层揭开,误会逐渐化解,两人的情感经历抗拒、争执,最终走向和解。

这场舞台剧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群像”的丰满。贝内特太太的急切与喧闹常常引人发笑,她那略显夸张的表演,既讽刺又真实地折射出一个母亲在现实困境下的焦虑。五个姐妹的性格也各自鲜明:简的端庄温柔宛若一缕清风,伊丽莎白则机敏独立,眼神与步伐间透露出思辨与自尊;莉迪亚和凯蒂的轻佻活泼,在舞台上带来喧闹与混乱;玛丽的刻板说教,显得笨拙。至于表哥柯林斯,他略显夸张的鞠躬和矫揉造作的言辞,将人物的虚伪与滑稽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成了剧中的喜剧担当。

而最核心的戏剧张力,则集中在伊丽莎白与达西的互动。二人在舞会上的冷峻对峙,台词犀利如剑,火花四溅;到后来情感的转折,则通过细腻的眼神和语调的变化被慢慢展现出来。那一场“争执”戏份,舞台上几乎空无一物,唯有两人的声音与表情填满空间,让观众直面他们的傲慢与偏见。及至和解时,简洁的布景与温润的灯光,映照出人物内心的柔软与坦诚。爱,不再是社会安排的结果,而是两颗心的真正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舞台设计颇具匠心。舞会以明快的灯光与群体舞步营造出社交的热烈氛围,而家庭场景则简洁温馨,让观众感受到归属与琐碎的日常。正是在这些对比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显得更加清晰可感。

观剧的过程中,我时常被这种“群像中的个人”所打动。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局限与执念,但也因此更显真实。他们或急切、或固执、或骄傲、或鲁莽,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共同构成了那个社会的剪影。最终,当达西与伊丽莎白携手而立,舞台上所有的矛盾似乎都在这一刻汇聚并得到释然。

这部舞台剧让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经典爱情故事的复现,更是人物在社会框架与个人选择之间的挣扎与成长。爱情的意义,不再只是浪漫的归宿,而是心灵的平等与相互理解。或许正如剧中所传达的:傲慢让人拒人千里,偏见让人错失良缘,但当人们有勇气走出这层心墙,才能真正迎来理解与爱。

(指导老师:杨柳)


灵动的生命舞台

刘春琴(17岁)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9)班

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情感的世界很简单,只需要喜欢或是不喜欢;情感的世界也很复杂,要考虑自己的表达方式带给对方的感受、他人审视的目光、对方家人的品行举止和地位...... 在当时女性不能继承遗产的情况下,婚姻成为了女性寻求幸福生活的主流方式。班纳特夫人为女儿们寻找好夫婿的独白中,少年们的情感拉开序幕。

故事中的人们在舞蹈中登场,起承转合后,又在舞蹈中谢幕。少年人的喜爱与长一辈看重财富、家世地位等世俗观念相比,是那么的纯粹。一见钟情不再只是遥远的传说。温柔端庄和张扬明亮的灵魂相遇,爱意让宾利和简染上了彼此的颜色。开朗者被思念折磨,内敛的人鼓起勇气诉说爱意。傲慢者也会被一双明亮的眼睛拉入爱河。在长久的相处之间,达西和伊丽莎白慢慢认识、塑造彼此。磨掉身上的傲慢、摒弃偏见,有身份的贵族在自己最熟悉的庄园里像小鹿一样乱撞。当然,在舅舅舅妈用亲吻诉说经久不衰的爱时,并不浪漫的夏洛蒂也会享受能按照自己意愿布置房间的喜悦。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目本土化、贴近生活的台词。除去翻译带来的僵硬,可以赋予角色灵动和轻巧,创造出更适合、更贴近当下的舞台表达效果,打破文化和语言间的隔阂,从而让观众身临其境、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指导老师:杨柳)


答案已在变化中

穆春阳(17岁)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3)班

在剧院度过几个钟点,奥斯汀笔下的英格兰乡村在舞台上缓缓铺展,带着它特有的优雅和克制,却又饱含情感的暗涌。

在充满欢欣愉悦的舞会上,看似得体的社交辞令中掩藏着审视、试探和无声的交锋。伊丽莎白的聪慧和达西的内敛使得乡村舞会宛如假面舞会,身处其中的人们仅凭着面具的形状判断面具下的心。其中最触动人心的场景是四位主角站在光影流转的门框之间,随门框旋转的那一幕。伊丽莎白和达西、简和宾利的情感变化随着光影色彩扑朔迷离的变换,在提琴的悠长的旋律中不言而喻。

整部剧中,书信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线索之一,几次出现的形式都十分巧妙。尤其是达西先生写给伊丽莎白的那封解释事情原因的信——书信是展现看似冷漠的达西先生性格的绝佳途径,而剧中选择以在伊丽莎白阅读这封信时让达西先生站在一旁的光束中叙述信件的内容的形式呈现,使达西先生“傲慢”的性格得以在牛皮纸上洇开的墨迹中蔓延。

走出剧场时,我不禁思索在观看过程中,我也曾同伊丽莎白一样,认为达西先生是傲慢的、自大的,我无意识地将自己放在置身事外却自以为是的视角里。我想,这部剧用它的标题告诉我“傲慢”与“偏见”,却并不直接告诉我他们是什么,便是因为答案已经在那光影的变化与一扇扇门框中。

(指导老师:杨柳)


书页间的微光

李思媛(17岁)

北大附中高三(3)班

剧场的光渐渐暗去,人潮散尽,我却独独惦念着那个始终坐在角落里的身影——三女儿玛丽。她不是伊丽莎白的聪慧伶俐,不是简的温柔娴静,更不是莉迪亚的活泼张扬。她总是捧着一本书,像捧着一面盾牌,将自己与这个喧嚣的世界隔开。在全家人的眼中,她大约是个只知掉书袋的呆子,是个不解风情的书蠹。连她的母亲贝内特太太都时常对她流露出几分无奈的叹息。

直到那场风暴来临。小女儿莉迪亚的私奔,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击碎了贝内特家表面的安宁。慌乱、恐惧、羞耻,如潮水般淹没了客厅。贝内特先生把自己关在书房,贝内特太太歇斯底里地哭喊,姐妹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正是在这片混沌之中,玛丽站了起来。

她引用的,或许还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格言,还是那些书本里的智慧。但此刻,那些字句不再干瘪,不再空洞。它们像久旱后的甘霖,精准地滴落在每个人焦灼的心田。她说:“命运给我们考验,不是为了击垮我们,而是为了彰显我们的品格。”她说:“在黑暗中,更要点燃心中的灯。”她的声音不算响亮,却有一种奇特的穿透力。那不是背书童的机械复诵,而是一个灵魂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个家。

我恍然,玛丽的“书呆子”形象,何尝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伪装?当姐妹们沉浸在舞会、恋情、服饰这些浮华的表象时,她早已透过书页,窥见了人生的本质。她读的不是字句,是人性;积累的不是知识,是智慧。所以她能在风雨来袭时成为那根最坚韧的支柱,不是因为她比别人更懂得爱情,恰恰是因为她不曾被爱情的幻象迷惑,所以她看得更清,站得更稳。

导演没有给玛丽安排任何感情线,这恰恰是对这个角色最深刻的理解与尊重。不是每个女子都需要通过婚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玛丽的圆满,不在于找到一个般配的丈夫,而在于她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丰盈的精神世界。当其他姐妹在情爱中浮沉时,她早已与柏拉图对话,与莎士比亚交心。她的伴侣是千百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她的爱情是与真理的终生盟约。

落幕时分,我想起中国古人的那句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玛丽的智慧,正是这种不张扬、不炫耀的智慧。它平时隐匿在书页之后,藏在眼镜片后那双略显严肃的眼睛里。直到世界崩塌的那一刻,你才会发现,原来最柔弱的外表下,藏着最坚韧的力量。

走出剧场,秋夜的凉风拂面。我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一点玛丽的品质。不是要我们都成为书呆子,而是要我们学会在浮华的世界里,为自己保留一份精神的栖息地。那些读过的书,思考过的问题,不会白费。它们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成为照亮黑暗的微光,成为支撑我们和他人的力量。

这,或许就是玛丽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指导老师:杨柳)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