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城垣下,非遗点亮海淀“中秋夜”
2025-10-06 08:3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当数百年古城垣遇见非遗绝技

当皓月当空时响起京剧的婉转

孩子们在团城演武厅

捏面人、画脸谱、舞棍棒

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

这个中秋

海淀用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为每位参与者种下了最美的文化种子

9月29日傍晚

团城演武厅一改往日的静谧肃穆

在皎洁秋月与璀璨灯影的交织下

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会

“月映城垣·非遗奇境”

——海淀中秋文化活力之夜



此次活动由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海淀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并得到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美华彩苑外国语幼儿园等单位支持,旨在深度活化历史文化遗产,创新传承非遗技艺,赋能夜间文旅经济,为参与者奉上一场融汇古今、动静结合的中秋文化盛宴。

时空对话:古老城垣邂逅非遗明月

中秋佳节,承载着人月两圆、家国同庆的深厚文化内涵。海淀区作为首都文化大区,历史文脉深邃,“三山五园”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选择在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团城演武厅举办中秋主题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时空对话”。

当古老的城垣建筑群

映照在象征团圆的明月之下

当沉寂的演武场回荡起非遗的韵律与欢笑

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

在此刻完美交融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是推动“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将传统节日、非遗技艺与文物空间有机结合,不仅让古老的团城演武厅在节日中焕发新的生机,更实现了文物保护利用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性融合,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生活体验。

非遗可玩可享:巧手映月,传承在指尖流淌

活动的第一篇章“非遗传承·巧手映月”在团城内广场热烈展开。现场精心设置了20个互动体验项目,将静态的非遗展示转化为动态的、可参与的文化体验。面人制作区,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将彩色的面团捏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曹氏风筝工艺工作坊前,家长与孩子一同学习风筝的扎制与绘画,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彩塑京剧脸谱区,一笔一划的勾勒中,国粹的魅力悄然浸润心田。

“妈妈你看,我画的孙悟空!” 5岁小朋友磊磊兴奋地向妈妈展示着自己刚完成的脸谱彩塑,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比在电视里看动画片有意思多了!”磊磊的妈妈王女士一边帮孩子整理着手中的灯笼,一边感慨地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机会带孩子这么深入地接触传统文化。没想到在这么有历史感的地方,孩子不仅能玩得开心,还能亲手体验非遗。你看他抖空竹、画脸谱,那股专注劲儿,是在家里玩平板电脑时从来没有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此外,制作香包、扎灯笼、彩绘、拓印等亲子手工,以及投壶、射箭、抖空竹、皮影戏等传统游艺项目,也吸引了大量家庭和青少年踊跃参与。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文化在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中实现了真正的“活态传承”,从“围观”的展品变成了可以带回家的“文化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非遗活动现场,来自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40余位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也与本地家庭一同沉浸在这片非遗 “奇境” 之中,并快速融入了这份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他们怀着满满的期待登上城楼,认真聆听每一段关于团城演武厅的历史故事,时而驻足凝视城楼之上的文物遗迹,时而轻声交流彼此的感悟。当深入了解完团城演武厅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后,留学生们也开启了属于他们的非遗体验之旅,亲手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编绳结、做风筝、颖拓艺术……古老技艺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一位泰国学子迷上了绳结艺术,在反复练习中,不仅编出作品,更学会了“绳结”二字标准的中文发音。一位来自阿根廷的姑娘手里提着一盏刚做好的漂亮的花灯,她告诉记者,这是一位幼儿园的小女孩送给她的,小朋友太可爱了,花灯透着浓浓的中国元素,特别喜欢。

当数百年古城垣与世界的热情相遇,中国文化,正被这样一双双年轻的手,真挚地触摸与传递。

古韵新声:戏苑芳华,经典在舞台绽放

随着暮色渐深,活动进入第二篇章“古韵新声·戏苑芳华”,主场地转移至演武厅前广场。在古朴庄重的历史建筑环抱下,一场精彩的非遗演出接连登场。刚劲有力的翰林院五虎棍、灵动喜庆的舞狮、妙趣横生的抖空竹、神奇莫测的古彩戏法迅速点燃了现场气氛,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随后,经典戏曲节目轮番上演。《金猴献瑞》作为经典的“猴戏”,以其热闹的武打、精湛的技巧和吉祥的寓意,瞬间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美猴王更是走下舞台,与现场的青少年观众亲密互动,将角色活化,把勇敢机智的形象深深印入孩子们的心中。紧接着,刚劲有力的非遗绝技“翰林院五虎棍”火爆上演。队员们激昂的呐喊、整齐划一的动作、虎虎生风的棍法,宛如一部“中国古代武备”的活史书跃然眼前,让现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直观感受到传统武术的磅礴气势。

“当美猴王过来和我击掌的时候,我太开心了!他好厉害!” 一位刚与演员互动完的小男孩激动地跳着说。而坐在他身旁的父亲则表示:“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里,看真实的表演,和演员有真实的交流,这种震撼是剧院甚至课堂都无法比拟的。这对他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有最直观的帮助。”

北京美华彩苑外国语幼儿园的带队老师,一直在现场忙碌地组织孩子们参与各项活动。她深有感触地分享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学前教育。今天这场活动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本。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好奇心、参与感和获得感,是超乎预期的。在团城演武厅这样的历史现场,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平面的图片和文字,而是立体的、可触摸的、有温度的体验。这无疑是在他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一颗最珍贵的文化种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

月满城垣:诗意团圆,情谊在夜空绵延

此时,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清辉洒满古老的城垣。大家分享着象征团圆的月饼,聆听着与明月相关的诗词诵读,讲述着嫦娥奔月等美丽传说,齐唱起熟悉的中秋童谣。此情此景,营造出温馨宁静、和谐美满的浓厚节日氛围,将个人小家的团圆与对国家社会和谐的美好祝愿紧密相连,深化了中秋佳节的文化意境。

多方联动赋能:打造海淀文化金名片

本次“月映城垣·非遗奇境”中秋文化活动,成功整合了多方资源,形成了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了各年龄层尤其是青少年和亲子家庭的需求,实现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此外,海淀区融媒体中心也进行了全程立体化报道,通过现场探访短视频、图片直播等多种形式,有效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让未能亲临现场的市民也能“云”享这场文化盛宴,进一步提升了“三山五园”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海淀区的文化形象美誉度,成功将线上的文化关注度转化为线下的实际参与感和消费动力。

“月映城垣·非遗奇境”——海淀中秋文化活力之夜,不仅是一次节日文化活动,更是一次对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当古老的文物空间与传统节日、非遗技艺相遇,能够迸发出惊人的文化活力,为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自信,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书写了独具海淀特色的精彩篇章。

记者:肖威

编辑:关镓萍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