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团圆节”最初的模样
2025-10-06 20:5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两千年前的汉代,人们过“中秋”吗?他们抬头望月时,也在默念“团圆”二字吗?这个中秋,不如让我们循着汉代的月光,看看路县故城中,藏着哪些与“月色”相关的印记?

活动点位见下方导览

当里的心愿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 陈列展厅"千年之城-路县故城遗址历史文化展"第二版块"由路而潞 传承延续"处展陈“千秋万岁”瓦当

在路县故城有一枚正在展出的“千秋万岁”吉语瓦当,这类瓦当是汉代城内存在衙署等较高等级建筑的证据,也反映了汉代人对长寿、吉祥的美好祈愿。

西安瓦当艺术博物馆藏“蟾蜍玉兔”瓦当 引用自公众号“汉长安城未央宫”

如果说“千秋万岁”瓦当用吉语寄托心愿,与其形制相仿的“蟾蜍玉兔”纹瓦当则直接把月宫搬到屋檐。秦汉时,蟾蜍被视为“月精”,玉兔也与月亮紧密关联,“蟾宫”便是月亮的别称。它们并非神话角色“嫦娥”陪衬,而是古人对“月亮”信仰的具象化表达,直观反映了当时对月亮以及美好生活的想象,同时也为祭月文化提供了器物佐证。

从祭月到中秋

月亮既被凝刻在瓦当之上,也在古人的生活里悄然升起。汉代没有“中秋”一词,而是对月叩拜。《史记·封禅书》里一句“夕月于西郊”,把仪式安排得明明白白:皇帝出城向西,行“夕月于西郊”的大礼,以羊、彘为特牲,答谢丰收,祈求永年;民间则在自家庭院摆出新枣、梨、芋头,借秋收的第一口甘甜对月亮说谢谢。

从汉代祭月到中秋定型,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演变。中秋节起源于先秦,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正式定立于北宋,盛行于宋朝以后。现代直至2008年中秋节成为法定假日。

来路县,让思念落脚

中秋从祭仪变成节日,又从节日变成一条高速公路、一张车票、一段被明月照亮的归途。我们把思念说成“回家”,把团圆说成“赏月”,把无法抵达的遗憾说成“千里共婵娟”。可无论词汇怎样翻新,核心仍是那方早已写好的祝祷:愿你平安长久,愿我们终将相见。月光穿过两千年,落在今天的阳台,也落在路县故城的夯土墙上——同一片清辉,同一道(夯土墙的)裂痕,同一声“长毋相忘”的祈愿。

这个中秋,如果你也想让思念有个“落脚处”,不妨来路县故城走一趟,参加“古今同辉 璀璨新城”路县故城中秋文化活动。在“方寸瓦当 拓见汉风”活动上,拓一张“蟾蜍玉兔”瓦当里的月宫,再看一眼公园上空那轮实实在在的月亮。你会发现,所谓团圆,不过是隔着两千年和汉代人一起完成一次抬头。路县故城等你一起在瓦当与月光之间,将那句“中秋快乐,长毋相忘”写得明明白白。


作者: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