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在日军刺刀下彰显中国渔民的善良、勇敢和人道大爱
2025-10-07 10: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最近热映的电影《东极岛》,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艺术魄力,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于东海之上的壮烈篇章。该片不仅是对一段被遗忘历史的打捞,更在冷血与温情的对比中,完成了一次关于人性的深刻叩问。《东极岛》没有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东海一座孤岛上普通渔民冒死救援国际战俘的故事,在三个层次的递进中,让历史的痛感、人性的温度与艺术的锋芒相互交织,成为近年来战争题材影片中极具分量的诚意之作。

一、血色海域——《日内瓦公约》光环下的日军暴行

影片的开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镜头直接对准了战争的后果——一艘被炮火重创的运输舰“里斯本丸”号,以及船上近两千名濒临死亡的英军战俘。当日军决定秘密转移并意图沉船以掩盖罪证时,东极岛附近的海域便成为了《日内瓦公约》被公然践踏的现场。

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极岛上的渔民,这个岛被日军统治,封岛三年不许动船出海。两个大胆的潜水高手大哥阿赑、弟弟阿荡,在海中发现一位奄奄一息的英军战俘时,阿荡不顾哥哥反对,本能地选择救人,却惹下大祸。日军在岛上搜捕逃跑的英军战俘,逼迫渔民说出藏匿之地。渔民不说,日军残暴地杀害了多名村民,包括老人,并用刺刀挑死一个五岁的孩子。老村长为保护村民,阻止杀戮,也惨遭杀害。那位战俘主动现身,日军不仅抓走了这个战俘,还把阿荡抓到里斯本丸号船上关在船舱。村民按传统,夜间给老村长等逝者送葬,惨遭日军以宵禁为名的连续枪击。而且日军还接到命令,第二天屠村。300多名村民命在旦夕。

而在海上,里斯本丸号被鱼雷击中船舱,海水涌入,日军士兵却用木板封死舱门,将活生生的战俘囚禁于水下炼狱。当幸存者挣扎着爬上甲板跳海求生时,迎接他们的是日军机枪的扫射。这些画面,没有过度渲染的血腥,却因其中蕴含的对生命极致的冷漠而更具冲击力。影片并非为了展示暴力而暴力,而是以一种近乎文献式的严谨,控诉了军国主义如何将人异化为屠杀机器,将国际公约与人道底线彻底撕碎。这片蔚蓝的海水,瞬间被染上了无法褪去的血色,成为了战争罪行最沉默也最有力的见证。

二、微光成炬:中国渔民的大爱与国际人道主义担当

在日军凶残的刺刀下,影片中岛上渔民的选择,点亮了人性的微光。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冒险相助”,这种朴素的善意,构成了影片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古老的东方信条,在那一刻超越了种族、国籍与敌友的界限。一句“这是活生生的生命”道破了渔民群体最朴素的生命敬畏。阿荡不仅救下了一名英军,还在沉船过程中,试图为两千战俘找到逃生出口。哥哥阿赑本来不想惹事,但是日军的暴行激怒了他反抗的意志,他先后悄悄手刃岛上的六个守军,然后驾船接近里斯本丸号,去救被日军抓走的弟弟。弟弟被救出,反而又跑回去要救被困在船舱里的异国生命,他的善良与牺牲成为推动阿赑从“自保者”转变为“拯救者”的关键动力,也成为影片彰显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最后,阿赑也为救这些战俘而牺牲。阿赑和阿荡葬身大海,完成了从“海盗”到民族英雄的转换。

面对海上漂浮的、语言不通、身份不明的异国战俘,阿赑的恋人阿芬,率领这些自身也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渔民,冲破封海禁令,毫不犹豫地划着简陋的舢板,冒着被日军炮击的巨大风险,毅然决然地冲向了那片死亡海域,展开了生死大救援。这种“大爱”,源自于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海龙王的规矩”——在他们的认知中,大海是包容的,无论来自何方的人,只要落难海上,就该伸出援手。这种源于海洋文化的包容与善良,使他们用最真实的行动诠释了“国际人道主义”的真谛:它无关国籍与信仰,只关乎对生命的尊重。

三、光影革新:传奇叙事与水下摄影的艺术突破

《东极岛》的艺术成就,尤其体现在传奇叙事与水下摄影的创新结合上。影片并未停留在历史事件的平铺直叙,而是将这段救援行动升华为一个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海洋传奇。

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大量运用水下摄影镜头带来的沉浸感。观众随着摄像机潜入那片既是坟场又是暴行正在发生的海域,在幽蓝的光晕中,看到血染红的海水,水下漂浮的成群死尸,水面上挣扎的身影、漂浮的衣袂、以及沉船废墟中杂乱的管道和物品。这些画面不仅是还原历史现场,更是一种极富震撼力的表达。它象征着记忆的沉潜与打捞,象征着那些被淹没的声音正从历史的深渊中缓缓浮起。水下世界的静谧、缓慢与压迫感,与海面上渔民的急切救援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阿赑和阿荡兄弟俩在海下共眠,营造出一种悲怆而神圣的美学氛围。

影片结尾处采访了多位战俘幸存者及其后代,以及当年救人的渔民和后代,这种视觉语言,与口述历史、史料影像以及幸存者、渔民、及其后代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种“传奇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它让这段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一个可感、可触、可沉浸其中的生命故事,赋予了这段尘封往事以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东极岛》作为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没有停留在控诉战争的表层,而是深入历史与人性的深处,它既直面了残暴的日军竭尽所能制造的最深重的黑暗,也颂扬了善良的中国渔民所能抵达的最高尚的光明。在血与火、罪与罚的背景下,中国渔民的人道主义壮举愈发显得珍贵。而影片最终通过卓越的艺术创新,将这段历史铭刻为一首回荡在深海与人心之间的永恒诗篇,提醒着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性的微光也足以刺破重重迷雾,指引我们走向和平与希望。(王永利)


作者:

笔力王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