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后人聚集地——鹿蹄涧村
2025-10-08 11: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鹿蹄涧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枣林镇,“一门忠烈”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鹿蹄涧村口的忠武坊

走进鹿蹄涧,便见村头牌坊下,六七位老者围坐闲谈,暖阳透过枝叶在他们休闲的脸上,很是惬意。与村民攀谈方知,村中八成以上皆为杨姓,眼前几位老哥中,四位便是杨家将的直系后裔。谈及家族渊源,他们眼中泛起荣光:“如今已传到52代了,辈分就像祠堂里的族谱,一笔一画都清清楚楚。”杨家将的尚武之风,至今仍在村中流转。每逢节庆,杨家武术、杨家战鼓吸引着十里八乡的村民闻声而来,将小小的村落挤得热闹非凡。这两项技艺早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好奇地追问几位老者的身手,他们却连连摆手,笑意里藏着几分自谦,又似有几分“藏巧于拙”的坦荡。

牌坊下聊天的老人
笔者与村中老人攀谈
杨忠武祠

穿过牌坊,左侧便是赫赫有名的杨忠武祠。这座始建于1279年的宗祠,经明清两代重修,如今已是三进院落的规制。门前两尊石狮昂首怒目,门楣上那块蓝底金字的“忠武祠”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忠武”二字,是宋太宗为杨业亲赐的谥号,一笔一画都凝着抗辽卫国的铁血丹心。

“忠武”二字,为宋太宗为杨业亲赐的谥号

拾级而入,正殿之内,杨业夫妇端坐于中央,两侧八子塑像英气勃发,铠甲上仿佛还凝着边关的寒霜。东西南三面,二十尊历代杨家名将塑像依次排开,粗糙的泥胎下,仿佛还能触到当年金戈铁马的硝烟,听到雁门关外的号角长鸣。

忠武祠内杨家将塑像

大殿前,一块青黛色的太湖石静静矗立,这便是村名的由来——鹿蹄石。相传元代时,杨业第十三世孙杨友狩猎,一箭射中一只梅花鹿。那鹿负箭狂奔,至此后突然消失。杨友命人掘地三尺,竟挖出这块奇石,石背之上,一只带箭的梅花鹿栩栩如生,蹄下水花宛然,仿佛下一秒便要跃石而去。“鹿”与“禄”谐音,杨氏族人认为此乃吉兆,遂举族迁至此地,将原名“联庄”改为“鹿蹄涧”。

玻璃罩中的“鹿蹄石”

忠武祠对面,是一座飞檐翘角的颂德楼。每逢元宵、中秋等佳节,楼内便会响起婉转的唱腔——《金沙滩》的悲壮、《穆桂英挂帅》的豪情,在丝竹声中缓缓流淌,杨家将的故事就这样代代相传。

颂德楼

为探寻更多杨家将的遗迹,我们在村中缓步穿行。但村中老宅不多,大多墙体斑驳、瓦当残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新建的砖房。

村中老院落
村中老院落
村中老院落

离开村子时,牌坊下的老者们仍在闲谈。站在村口回望,忽然明白:在这里,杨家将从来不是戏文里遥远的传说,不是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刻在血脉里的“忠”与“勇”。这一脉忠魂,跨越千年,依旧在鹿蹄涧的轻风中,生生不息,从未远去。

村中街景
村中的元明楼

作者:

荀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