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8 14:44
1951年10月3日,毛泽东收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发来的一封电报。
此时,彭德怀正在朝鲜前线指挥部队迎击美军的“秋季攻势”。电报中,彭德怀提出了国内应考虑七项战备工作的建议,其中一项是建议实行“官阶制度”,“官阶制度”就是军衔制度。
这张照片拍摄于清朝末年,两个外国军官正好奇地打量着一个身着军装礼服的清朝官员。他头戴有顶戴的官帽,下身却穿着西式长裤与尖头皮鞋,尤为醒目的则是肩头的结绳式礼服肩章。
军衔制起源于欧洲,晚清时被引入中国。1905年底,经清政府批准,陆军军官开始按新官制评定等级,从而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军衔等级。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由于军阀割据的局面仍未根本解决,授予军衔十分混乱。
1936年,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接到了一份军衔授予申请。申请人是割据西北的军阀马步芳。
当时没有系统化的军衔体系,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往往会随意上报军衔,腐败的国民党政府通常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这一次,马步芳所想讨要的上校军衔,居然是为了给自己仅有12岁的儿子。更不可思议的是,军政部竟然批准了这个申请,给这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颁发了委任状,让其当上了名正言顺的“上校”。
徐焰 军史专家:近代中国军队在清朝灭亡之后就变成军阀割据了。一派军阀掌握自己的私人军队,他们授军衔、任命军官,主要是看自己的私人关系。军阀头子首先任用自己的儿子,任用自己的亲信。年纪轻轻的儿子,就给他授少将、中将,广大士兵基本上没有升官的希望。这种军衔制到了近代军阀的手里实际上又变成一种新的等级压迫制了。
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南昌起义后,大革命时期曾被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授予军衔的革命者都舍弃了那些“将军”头衔,投身到了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之中。
在工农红军队伍当中,无论是各级指挥员还是普通战士,所有人的待遇都是完全平等的。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这是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一位战士的胸章。布质,长方形,最右侧写着他的名字“林观华”,最左侧是他的军衔标识,一竖红杠代表步兵,黑色三角代表士兵阶级。横向分别写着他的部队番号“陆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汉办事处”,军衔等级为“上等兵”。胸章的背面印有“不怕死、不贪财、爱国家、爱百姓、汉字第125号”的字样。
国共合作初期,为了方便与国民党军打交道,一些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需要佩戴这样的胸章。
胸章上标注着军衔,但佩戴和使用军衔在八路军、新四军中并不普遍,指战员依然习惯于使用职务称呼。
“部队日益扩大,正规军各种制度亟待建立。拟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区分,规定部队中各级干部之等级(三等九级制),这可兴奋干部,职责分明,于我军传统亦无损害。”这是1939年4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致电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并中央书记处的内容。
5月30日,八路军总司令部颁发了《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
日伪军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经济方面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在这种条件下,实施军衔制显然已无可能。
1942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军队中暂不规定等级军衔》的指示,从而结束了这次酝酿实行军衔的拟制工作。
1946年2月24日,根据政治协商会议1月通过的决议,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决定“我军各级干部即须实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
徐焰 军史专家:当时也是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希望国内实现和平之后,国共双方的军队都实行整编,防止再打内战。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军队那个时候也想按正规化建设。
但这次评衔,随着国民党挑起的内战的全面爆发而再度中止。
徐平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研究员:我军两次酝酿实行军衔制,虽然受当时条件的限制,都没有最终实行,但是对于我军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军队正规化建设积累了经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了政治上和物质上的坚实基础,军衔制度的实行被提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