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一座充满“谜团”的治世皇陵
2025-10-09 11:1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搭乘公交去探访十三座皇陵,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到守陵人的村落。其实,随着时代变迁,昔日的守陵村,早已物是人非。但见到“茂陵村”,就知晓茂陵近在咫尺;再遇“泰陵村”,便发觉泰陵就在眼前。在整个十三陵区域,基本上都是守陵村挨着陵区。当然,也有三处皇陵例外:长陵、景陵与思陵。看到景陵村(甚至进景陵的神宫监内歇个脚、喝杯茶),却见不到景陵;走进长陵村(与老乡唠唠嗑),邂逅的却是景陵;寻找思陵,必得深入悼陵监村。游走了一圈之后才悟出,原来当地根本不存在什么“思陵村”。有的,只是坐落在悼陵神宫监管辖范围内的思陵。何以如此?原来,埋葬着崇祯帝后的思陵,是由崇祯帝妃田氏之墓升级改造而成的。这里本该埋葬的,就是田氏。崇祯帝心心念念的“风水绝佳处”,远在河北遵化的马兰峪。多少年后,崇祯帝心仪的葬身之地,被清代帝王所使用,这便是清东陵。

至于长陵、景陵的神宫监与陵区位置的设计,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按照国内研究皇陵的学者们的普遍看法,明十三陵与以往帝陵的最大不同,就是全部陵寝都集中在一个区域之内,不像汉唐时期帝王陵寝那般分散。但天寿山皇陵的最初设计,或并没考虑那么多。毕竟这片帝王的埋骨之地,面积有限。当永乐帝决定埋葬于此的时候,他考虑的只是距离京师不远的“风水宝地”。而且,永乐帝是位开拓进取的君主。他身后的陵寝,也被建造得恢弘大气。至于后世帝王如何埋葬,或不在他的思考范围内。待永乐帝的儿子洪熙帝、孙子宣德帝先后继位,面对国库几近掏空的局面,于是必得调整政策、以节俭为本。与西汉初年“文景之治”十分相似的“仁宣之治”,有相当程度是被逼出来的。既然如此,洪熙、宣德帝于临终前,都留下谕旨:丧事从简。洪熙帝在位一年便匆匆离世,宣德帝继位后主导父亲陵寝的建造工程。这座埋葬洪熙帝的献陵,被打造得既简朴又庄严。二百多年后,在顾炎武的眼中,被视为“十三座陵中,献陵最朴”。虽然简朴,但陵寝满足了“风水尤佳”、体现皇家威严等一系列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献陵距离长陵不远,宣德帝祭陵的成本也不会太高。等到宣德帝去世后,继续依此宗旨,被决策者安葬于其祖父的身边。

宣德帝的景陵,无论是面积,还是风水,都略逊于父亲的献陵。这或能解释景陵与献陵不按传统“昭穆制度”埋葬的原因。所谓的“昭穆制度”,就是儿子埋在父亲陵墓的左侧,孙子则埋在爷爷陵墓的右侧。依此类推,一边一个。但洪熙帝的献陵,是在永乐帝长陵的右侧;宣德帝的景陵,反倒是在左侧。之所以打破常规,或首先考虑的就是风水问题,以及建造陵墓的可使用面积。景陵的地点选择,或是在宣德帝生前便已确定。待他死后,由儿子正统帝执行。

因以节俭为本,景陵被建造得比较小巧。出于对风水与成本问题的考虑,使得景陵不仅临近长陵,更与长陵的神宫监相近。但再节省,也不能把专为景陵所设的神宫监裁去,而与长陵合用一个神宫监。然景陵与长陵神宫监的距离,又确实比长陵要近得多。无奈之下,只好在长陵的神宫监南侧,再建造景陵的神宫监。这便形成了长陵神宫监、景陵神宫监毗邻而居,长陵神宫监与景陵挨得更近的局面。

景陵的建造,是在宣德帝去世后进行的。这项工程,自宣德十年(1435),一直持续到天顺七年(1463),足足有二十八个年头。这期间,经历了张太皇太后当家、三杨辅政,王振弄权,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景泰帝执政,夺门之变等一系列重要事件。若宣德帝有灵,也不知会作何感想。

虽然景陵工程,是在宣德帝的儿子正统帝主持下。但工程的最后决策人,应是张太皇太后。这位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的女性,将世子妃(洪武朝)、太子妃(永乐朝)、皇后(洪熙朝)、皇太后(宣德朝)、太皇太后(正统朝)的身份都做遍了。按照时人或后人的评价,这是一位有着杀伐决断能力、聪颖智慧的女政治家。在做太子妃的时候,公公永乐帝看不上自己体型臃肿的丈夫。待看到张氏的行为举止,永乐帝转怒为喜。张氏私下帮助丈夫减肥,也帮助他练习骑马。待丈夫洪熙帝去世后,作为太后的张氏又协助宣德帝治国。如今,宣德帝已逝,年仅九岁的孙儿登基,即正统帝。当上了太皇太后的张氏,又指导新皇理政。此时的国事,基本上掌握在张太皇太后的手中。她信任贤臣,以三杨治国;她限制宦官的权力,尤其对王振不断敲打。这样一位太皇太后,对自己儿子的陵寝工程,是投入了很大关注的。无论是陵寝的选址,还是占地面积,亦或工程的进度,都与这位太皇太后有关。

至于工程时间为何如此漫长,这或要首先考虑建造的成本。宣德帝父亲的献陵,是洪熙元年(1425)七月兴建,一个多月后玄宫落成。又过了一个月,洪熙帝入葬。至于地面建筑,包括门楼、享殿、神厨、配殿等,都慢慢修建。等到建成献陵的明楼,已经是正统七年(1442)。待次年三月,整个献陵才算完工,其间耗时长达十七年之久。巧得很,明楼刚刚建成,张太皇太后便离世了。当她陪着丈夫长眠地下,献陵也算是完成了。而宣德帝的景陵,则是在宣德十年(1435)正月动工。到了六月,玄宫部分完成,宣德帝顺利入葬。此后,便是修建地面建筑的二十八年。若按照建造陵墓的前后顺序,献陵的工程全部结束于1442年。自此之后,景陵的工程全面展开。简朴的献陵,地面部分建造了十七年。略显奢华的景陵,建造地面部分若也以十七年为计,大致应结束于1459年。但天有不测风云,谁都不会料到,其间居然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作为军事防御区的天寿山一带,布防瓦剌入侵成为第一要务。至于修造陵寝的工程,可以缓缓图之。这样一耽搁,便导致工程周期延长,最终完工于1463年,也就是工程全面展开的第二十一个年头。加上为献陵建造“让行”的七年,总共有二十八年之久。

宣德帝去世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岁,正值宏图大展之年。若以守成君主来论,宣德帝与其父洪熙帝、其曾孙弘治帝,皆属比较有作为的明君。然在对待后宫的问题上,宣德帝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商榷的。如今的景陵玄宫后殿内,停放着宣德帝与皇后孙氏的棺椁。这位孙皇后(孝恭章皇后),来自山东邹平。年幼时因容貌俊美,被作为同乡的洪熙帝皇后张氏之母彭城伯夫人看中,遂被选入宫内。此后,身为皇太孙的朱瞻基(未来的宣德帝)到了结婚年龄,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而孙氏则被选为嫔。宣德帝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按照旧时的宫廷礼制,皇后被册封后赐金册宝(),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孙氏入宫后,或因与宣德帝之母张太后同乡之故,或因面容脾气皆对宣德帝心意,所以极受宣德帝宠爱。进而,孙氏被破格受赐金宝。此后,明代诸帝的贵妃被册封时,都是册、宝俱备。这或要感谢孙氏。

此时的胡皇后与孙贵妃,尽管受到恩宠,但都没有生儿育女。孙贵妃在暗地里,将其他宫女所生的孩子(即未来的正统帝)据为己有,谎称是自己所生。此事大概率是宣德帝知晓并默许的,就如同成化年间纪氏怀孕得子(后来的弘治帝)也可能是皇帝事先知晓的一样。而胡氏身体不好,常常生病,争宠不过孙氏,渐被宣德帝冷落。后来,宣德帝干脆要胡皇后上表辞位,改由孙氏为后。按照宣德帝的解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确立嫡子地位,以早定国本。待宣德三年(1428)三月,胡氏辞位,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有趣的是,张太后十分同情被废的胡氏,经常召她来自己寝宫居住。在后宫的宴会上,张太后还令胡氏位居孙皇后之上。尽管孙氏闷闷不乐,但也无可奈何。由此看来,张太后或许知道孙氏生子的真相。她对儿子的做法,也不一定认同。加之胡氏人品不错,所以太后出面给予安慰。只可惜,这位没有子嗣的废后,最终没能与皇帝合葬。但因张太后的庇护,使她未被殉葬,这或许算是一种幸运。

正统帝即位后,孙氏被尊为皇太后,但宫内宫外的实际权力,还掌握在张太皇太后手中。“土木堡之变”后,正统帝被瓦刺部所俘,孙太后命正统帝兄弟朱祁钰监国,后称帝,即景泰帝。此时,孙氏已被尊为上圣皇太后。正统帝被囚期间,孙太后曾多次派人送御寒衣裘。当正统帝被放回,且被幽禁于南宫时,孙太后常去看望。到了景泰帝病危时,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的“夺门之变”,事先也是秘密征得孙太后同意的。正统帝复辟后,为孙氏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天顺六年( 1462)孙太后去世,入葬景陵。此时的景陵明楼,基本建造完成。

此时,宣德帝已经在玄宫里,静静安睡了二十七个年头。而与宣德帝相陪伴的,是他的十个殉葬妃子。按照《明英宗实录》卷三所记,这十个妃子分别是:惠妃何氏,赠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恭妃,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其实,极为落后的“人殉制度”,早在汉代被已废除。此时的死灰复燃,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若您参观定陵地下宫殿,会发现玄宫中殿的两侧,有左右两配殿。这里,就是为殉葬妃嫔们预留的空间。但定陵中的两配殿,早已功能虚置。而宣德帝的景陵中,却停放着殉葬妃子们的棺椁。这种制度的最终废止,还要等到宣德帝的继承者正统帝去世之时。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