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车载影音系统已从单一的音乐播放功能升级为集娱乐、导航、交互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但功能的丰富也催生了诸多不规范使用行为,成为威胁行车安全的隐形“杀手”。掌握影音系统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每一位驾驶人的必备安全技能。
一、错误使用车载影音系统的典型表现
错误使用行为本质上都是将影音系统的娱乐功能置于驾驶安全之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
视觉专注转移:行车中通过车载屏幕刷短视频、看影视剧或电子小说,甚至有驾驶员为实现该功能刻意关闭车辆的行车视频限制功能;频繁低头操作屏幕进入多级菜单切换音乐、调节播放模式,或长时间盯着屏幕设置导航参数。
听觉感知干扰:将音乐、音效音量调至过高,完全掩盖车辆外部的鸣笛声、警示声及路面异常声响;选择节奏过快或风格过于刺激的音乐,刻意追求“提神”效果。
操作行为分心:在车辆行驶状态中持续操作影音系统,如频繁切歌、搜索音频资源、调整播放设置等,部分网约车司机甚至全程通过车载屏幕进行娱乐活动。
二、错误使用的安全危害
车载影音系统的不当使用会从感知、判断、操作三个层面瓦解驾驶安全防线:
1. 视觉盲区风险:驾驶人每一次看向屏幕的动作,都会造成“盲驾”状态。数据显示,时速60公里时,低头操作屏幕1秒,车辆就会盲开约17米,若遇突发情况根本无法及时反应。
2. 感知能力下降:过大的音量会阻断驾驶人对外部环境的听觉感知,使其无法察觉后方来车的鸣笛、行人的呼喊等关键警示信息,相当于切断了驾驶安全的“第二防线”。
3. 反应速度迟滞:英国研究证实,开车时切歌导致的反应时间增加53%至57%,这一延迟程度甚至是酒后驾驶的5倍,大幅降低了驾驶人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置能力。
4. 操作协调失衡:分心操作影音系统时,驾驶人的注意力被分割,无法集中精力控制方向盘和观察路况,极易导致车辆偏离车道或出现操作失误。
三、真实案例警示
无数惨痛事故早已印证了分心使用影音系统的致命危害:
高速直播致家破人亡:2020年5月,严某在呼北高速驾车运输物资时,一边开启直播一边低头为直播挑选背景音乐。即便导航已提示“事故多发路段”,他仍未察觉前方停驶的货车,最终发生猛烈追尾。事故导致其妻子与两岁女儿当场死亡,幸存的严某只能在现场跪地痛哭,余生都将背负这份悔恨。
看视频分心酿追尾:湖北车主张先生驾车时习惯用车载屏幕播放搞笑视频解闷。半年前的一个雨夜,他因分心看视频未注意到右侧车道车辆变道,刹车不及导致追尾,车辆一侧车灯完全损毁。这场事故让他彻底放弃了行车中看视频的习惯。
综艺分心连闯红灯:武汉驾驶人刘女士因通勤时间长,养成了行车中看综艺的习惯。一次加班后,她因沉迷节目内容,10分钟内连续闯过2次红灯,第二次险些撞上骑电动车的外卖员,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已构成严重交通违法。
提神不成反失控:沪蓉高速上,驾驶人周某因感到疲劳,试图通过看影视剧提神,结果车辆突然失控撞上中央隔离设施,随即冲入对向车道。经调查,周某因疲劳驾驶叠加分心驾驶,承担事故全部责任并受到依法处罚。
四、正确使用的实用建议
规范使用车载影音系统的核心原则是“行车优先、预前操作、极简交互”,具体可遵循以下建议:
1. 预前完成设置:上车启动前,提前完成音乐选择、音量调节、导航设定等全部操作,将常用音频资源预设为收藏列表,避免行车中进行搜索、筛选等复杂操作。
2. 严守操作禁区:行驶中坚决不开启车载屏幕的视频播放功能,对提示“驻车时可用”的娱乐功能,绝不通过技术手段破解限制。确需调整时,应选择在服务区或停车泊位等安全区域进行。
3. 科学调节参数:将音量控制在能清晰听到外部声响的范围,通常以不超过最大音量的40%为宜;选择节奏舒缓、旋律平和的音乐,避免过快或过于刺激的曲目。
4. 善用智能功能:优先使用语音控制功能调节音量、切换歌曲等,减少手动操作和视线转移;对于副驾可操作的双屏车型,仅由副驾人员负责娱乐功能调节,主驾专注驾驶。
5. 强化安全认知:牢记“分心驾驶如盲行”的警示,认识到行车中操作影音系统并非“小事”,而是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违法行为,一旦被查实将面临罚款、记分的处罚。
车载影音系统的设计初衷是服务驾驶体验,而非制造安全隐患。方向盘的轻重,连着一家人的安危;屏幕的明暗,关乎生命的存亡。唯有将安全置于首位,规范使用每一项车载功能,才能真正让科技为驾驶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