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11:22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碧玉传世,小楷极则
……
这是2025年
《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第三集
王献之《洛神赋》全卷亮相前的主持词
从余存十三行的250字
到完整的919字
北京大学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
与《中国书法大会》节目组合作
结合书法字体设计与AI造字技术
成功复原这幅残缺严重的书法名帖
将千年前的“顾盼生姿”重新带回我们的视野

复原的《洛神赋》全卷
开启相隔千年的重逢
(我们)在收到节目组需求后,第一反应是有机会再现王献之的《洛神赋》,对于我们字体中心来说是非常荣幸的。同时,也感觉任务是艰巨的。
回想最初接下任务的时刻,北京大学字体中心副主任、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教授连宙辉如此说道。
《洛神赋》为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所作,词采华茂、气象盛美。经东晋王献之挥毫落笔,将翩跹粲溢之文辞与俊迈清逸之书法结合,成为我国艺术史上的“天作之合”。但令人扼腕的是,尽管王献之曾作多幅《洛神赋》,经历史变迁却大多散佚残缺。
现存于首都博物馆的宋刻《玉版十三行》,青碧玉版上刻有残存的十三行内容,字体中心以此为主要底本,同时参考《宋刻玉版十三行佳拓》等珍贵拓本,开展复原工作。
但十三行内容占比不到原文三成,字形少且部分残缺严重,加之还原笔法气韵、实现章法呼应等困难接踵而至,使用传统字体设计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结果。在时间有限、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北大字体中心团队尝试将书法字体设计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利用AI智能生成字体技术中的仿写拓展技术,通过分析现有字体的特征,仿写并拓展其风格和样式。
这是一次科技与人工在传统书法艺术上的碰撞,亦是一次道阻且长的“AI+书法”开拓过程。
 
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开发的颜真卿楷书
匠心与智能的融合

团队首先从原帖中精心复原出有限的基础字形,将其作为AI学习的“审美种子”,进而依托自研发模型,对这批复刻字进行多维度笔法解析——从笔锋的提拔走势、结字的疏密揖让,到墨韵的浓淡节奏,逐步系统构建起王献之小楷的笔法库。在此基础上,团队利用AI技术快速生成其它缺失字形,实现了风格统一下的有效“量产”。尤为可贵的是,生成结果不仅捕捉到了“二王”一脉的秀润雅致,更在笔意连贯、章法呼应上表现出良好的延续性。
但复原过程并非“一键生成”般简单。AI的输出只是“初稿”,每一字皆由专业书法设计师进行人工校验与精细调整——基于深厚的书法功底,或强化笔势的牵丝映带,或优化结字的重心姿态,甚至在虚实布白中复现“纸绢感”。人机协作、反复打磨的过程,既利用AI技术弱化了传统补字方法对样本数量的依赖性,又葆有人文审美以守护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实现了科技与人工在传统书法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使得《洛神赋》这一书法精品实现了高度还原、鲜活统一的数字化重生。
通过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团队成功在极有限的样本条件下实现人机高效协同,走出了一条融合传统笔韵、算法生成、人工精调的创新路径。
而这场复原伊始,便是一次“无中生有”的艺术创造。
补字需契合魏晋风骨,更需延续“二王”一脉的笔法基因,笔势提拔藏锋、结字儒雅静气。虽原帖无存,但通过大量比对同期碑帖及王献之其他作品中的相关部首,团队逐步推断、重构其笔意,最大程度保留王献之小楷的秀润风神,力求呈现其当年的书写风貌、最大程度还原书帖的历史真实性。
如果说补字是“复活个体”,那么章法布局则是“唤醒灵魂”。《洛神赋》的复原工作绝非机械的生成排列,而是让一幅气脉流畅、呼吸相通的书法作品重生,字与字的呼应揖让、行与行的虚实疏密,皆需在动态中求平衡。
在复原过程中,将章法意识注入每一字的创作,在数字环境中营造一个能与遗存《洛神赋十三行》自然融合、充满生命力的空间:让每一行字的轴线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摆动,摆脱呆板对齐的桎梏;以“计白当黑”的古典智慧经营字间疏密与行距开合,在虚实之间生发意境;面对文中频繁出现的“之”“而”等字,以“同字异构”的巧思避免僵硬重复,通过微调笔势、变换点画,既存古意,又生新韵,实现“变而守法”的艺术平衡。
最终,团队利用在二维平面上还原出原帖的行笔节奏与流动气韵,构造出笔锋在纸绢上摩擦的细微质感与疾涩变化,让穿越千年的墨香再度生动翩跹。

《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第三集节目截图
回响与延宕
此次《洛神赋》的复原,是技术层面的一次成功尝试,亦在文化层面引发了广泛回响。在真迹散佚、全卷难睹的背景下,《洛神赋》实现了完整复原,走入公众视野,生动彰显了“AI+文化”的融合潜力——传统书法艺术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表达可能,古典艺术也不再是博物馆中静默的藏品,而是可亲近、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资源。
目前,北大字体中心团队计划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联动,使这一成果进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通过社交媒体、传统文化主题网站、数字文博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洛神赋》的全卷展示,用户能够更深入细致地欣赏作品细节,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脉络;将之转化为实体展品,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等空间,营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环境,观众得以亲自体验千年前文字与书法闪烁至今的独特魅力。未来,团队还将拓展更多可触可感的转化方式,让经典书法以生动、多元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展望AI技术在修复工作中的前景,这一探索空间无限广阔。提升AI技术的自动化水平,实现更高效率的动态复原;进一步攻克仅存少量字迹的珍稀作品复原难题;利用机器人、机械臂进行交互式协作和智能化创作;推动书法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交互等等,都是北大字体中心团队正着力突破的新挑战与命题。
背景补充
20世纪70年代,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王选教授主持研制了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成功解决了计算机处理中文的难题,使汉字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迎来“光与电”的革命,打开了汉字走进计算机世界的大门,让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光彩。
2005年,教育部与北京大学共建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字体中心依托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由研究所和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建设任务,在人工智能时代开创字体辅助自动生成技术,通过少量汉字样本提取书写风格,生成完整的高质量中文字库,持续引领汉字字形字体设计数字化进程。
至2017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字体中心承担了“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建设项目,精选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计算机字库,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书法经典作品的跨时空传播提供强大动力。
北京大学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科研机构,由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和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具体工作,其中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负责字体辅助设计与制作生成技术的研究,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负责字体设计和字库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字体中心拥有丰富的字体研发经验,十多年来承接了北京冬奥官方专用字体、中华精品字库工程(100款历代精品书法字库)、中国教科书规范楷体、中国海军舷号专用字体、中国银联专用字体等重要项目。近年来字体中心在字体辅助设计与制作生成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与会议(TOG, TPAMI, SIGGRAPH/SIGGRAPH Asia, CVPR, NeurIPS等)
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ICRA服务机器人最佳论文候选等奖项,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似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
千年前华美卓尔之赋文
与叹美极则的书法相遇
又在今天
经由人工与科技的融合共创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北大字体中心
亦将怀揣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发扬书法艺术的初心
在探索与开拓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