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16:56
曾因木工爱好愁坏邻居的老杨,如今因为木工手艺在社区里“火”了!怎么实现的?答案藏在丰台区成寿寺街道方南家园社区的“睦邻匠人工作室”里!这里不仅让老杨的手艺有了用武之地,还迎来了美发师、手工达人等50多名社区“匠人”,半年服务超3000人次!
老杨叫杨玉田,今年75岁,是一位地道的老农民,话不多,种地之余喜欢干点儿木工活,可住进了楼里,这个爱好却频频引发邻里矛盾:电刨子的嗡鸣、锯木的锐响还有敲敲打打声,投诉电话接二连三。
老杨也知道打扰了邻居,可这份爱好持续了二十多年了,这要是搁下了,还真舍不得,有时候实在技痒,就把工具材料搬到马路边上干,又影响了周边的环境。
面对这件“烦心事”,方南家园社区没有简单劝停,而是联合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展开“需求解码”——像老杨这样的“能人”有多少?如何激活社区匠人资源?换个思路,将“扰民的问题点”转化为“便民的资源库”!
方南家园社区引入专业社工团队,牵头盘活了居委会边上的一块闲置储物间,将其改造成集木工坊、缝纫室、园艺角于一体的“睦邻匠人工作室”,为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
推开“木工坊”的门,不大的屋子里摆放着各种木工工具,老杨正在打磨一个即将完工的抽屉。只见抽屉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制作,滑道、边角都打磨得很是圆润,手艺真是不错。
“给睦邻小院打的书架,木料都是在社区里捡来的旧家具上拆下来的,书架底下放俩抽屉,美观,还实用!”老杨憨厚地笑着说,“过去我的手艺,老给社区找麻烦,现在我成了志愿者,手艺派上了用场,还服务了居民,为我们社区点赞!”
老杨来了,他在这里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修修补补的木工活服务,给社区阅读室打书架,帮居民维修家具,废物利用美化小区环境;70岁的社区居民、高级美发师陈荣来了,她定期上门为社区的空巢老人理发;80后的全职妈妈宋智雨也来了,喜爱手工的她义务教授社区居民们制作实用的小工艺品,发夹、胸针、耳坠、吊坠、手链……一件件作品非常精致,还经常成为街道组织社区活动时赠送给居民的“手办”。
别看睦邻匠人志愿服务队成立才短短半年,“睦邻匠人”的队伍已经壮大到了50余人,成了社区治理的新力量,还把每月20日设立成了“爱邻日市集”,并拓展出了共建花园、公益课堂、图书漂流等众多服务场景,累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超过3000人次的服务。
“我们为睦邻匠人建立了‘微心愿积分’机制,根据服务难度和时长细化兑换标准——1小时服务可换取3至5个积分,让志愿服务‘看得见、算得清’,用积分实现‘微心愿’,回报他们的热心付出。”方南家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白羽告诉记者,为了让治理经验转化为长效治理动能,社区还集合专业社工、志愿者、居民的意见编制了《匠人服务管理手册》,更好地平衡了“需要做”和“我能做”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方南家园还将筹备匠人公益课堂,邀请志愿服务队的匠人志愿者担任讲师,在社区传授木工、刺绣、剪纸、盘扣等传统技艺,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的匠人一展所长,让爱心在邻里间传递,构建起和谐友爱的睦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