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之源
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 记者 王可心

2025-10-10 09:00 语音播报

时事
进入
长安街知事
看更多
+ 订阅

永定河,这条贯穿京津冀的“母亲河”,其上游的洋河支流如一条隐秘的血脉,将内蒙古高原的生态脉动与下游平原的民生福祉紧紧相连。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西洋河、南洋河、东洋河从苏木山的林海、双台山的山涧中奔涌而出,一路向南汇入永定河干流。

如今,这片曾经的水源输出地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路径,书写着“因河而兴”的新篇章——从源头守护到产业升级,从文化传承到民生改善,永定河上游的清流正为这片土地注入持久的发展动能。

林海护源

站在苏木山冰凌沟的青石上,听着泉水击石的叮咚声,很难想象这座绿意盎然的山峦曾是“黄沙遮天日”的荒山。

苏木山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蒙语意为“箭山”,古名雁门山、蟠羊山,是内蒙古中西部最大的人工林场。林区内,落叶松与云杉层层叠叠,腐殖质厚达半米的林下,雨水经树冠截留、土壤渗透,最终以涓涓细流的形式汇入河道,成为永定河上游最稳定的水源之一。

“苏木山的每一滴水都连着下游的永定河。”林场场长张锋指着林区地图说,这片20.5万亩的林场,森林覆盖率达74.8%。

2024年,林区监测显示,西洋河、南洋河的年径流量较2017年增加15%,水质常年保持在Ⅰ类标准。

这份清澈背后,是三代护林人用双手编织的绿色传奇。1958年,年仅19岁的董鸿儒背起行囊,独自步行来到距县城80华里的苏木山当起了护林员。

当时的苏木山还是“飞鸟无栖树”的荒山,“那时候没有路,我们就用镐头刨出脚窝;没有水,就背着水桶在陡坡上爬。”

如今,86岁的董鸿儒虽已退休,指节上的老茧仍清晰如刻,“第一年种的3000棵树苗,活下来的不到500棵,但没人想过放弃。”

立下愚公移山志,定叫荒山披绿装。从毛头小伙到霜染双鬓,半个世纪过去了,他把一生献给了苏木山。2022年4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董鸿儒同志“北疆楷模”称号。2025年5月23日,他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现任高级技师李永乐是董鸿儒的“徒孙”,他的手机里存着林场60年前后的对比图:从1958年的荒山秃岭,到1980年的疏林点缀,再到如今的茫茫林海。“现在我们有无人机巡林、智能灌溉系统,土壤墒情监测仪能精准掌握每片林地的需水量。”李永乐说,林场的林木蓄积量平均每年增长1.1万立方米,成为拱卫首都的“绿色长城”。

林海深处的苏木山驿站,正上演着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兴和县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身着彩袍,演唱着东路二人台《不负青山》,剧中“镐头刨坑、雪水浇苗”的情节,正是董鸿儒这一代人造林的真实写照。“这出戏很受欢迎,巡演后,不少年轻人都来林场当志愿者。”队长张琳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二人台在兴和县已有200多年历史,如今正以“生态故事”焕发生机。

上游活水

从兴和县城向西驱车40分钟,双台山上的轮廓在草原上渐渐凸显。

山脊上,明长城的残垣如巨龙蜿蜒,两座烽火台遗址虽只剩土堆,却仍能想见当年“一夫当关”的气势,“双台山”因此得名。

山脚下,一条溪流穿林而过,这便是东洋河的源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的“于延水”。

“后河(东洋河上游)的水,一半来自双台山的山泉,一半来自桃花岭的雨水。”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院智库专家张志华蹲在溪边,掬起一捧水说,“这里的水清澈甘甜,水量丰沛,对永定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守护这汪清水,当地村民植树造林,让荒山披绿。不仅改善了水源质量,还促使当地形成了区域小气候。“以前我们这里风沙特别严重,尤其是春夏之交,风沙遮天蔽日。到了雨季,洪水泛滥也是常事,颗粒无收。”十五号村党支部书记赵成元回忆说。

绿树成荫,水清岸绿。当地村民又自发组成了“护河队”,每周带着垃圾袋、铁锹沿东洋河巡查,清理杂物、加固堤岸。

长城与溪流,在这片土地上达成了跨越时空的“守护约定”。“古代修长城是为了守土,现在护河道是为了护民。”张志华站在长城遗址上说,明代戍边将士曾在此汲水屯粮,如今的村民则用现代技术守护水源。

因河而兴

从双台山出发向东行1小时,察尔湖的碧波突然出现在草原尽头,这片高原淡水湖被大青山余脉环抱,湖面开阔如镜,岸边牧草丰美,白天鹅、灰鹤不时掠过——这里是永定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典范,也是兴和县“因河而兴”的缩影。

察尔湖为高原淡水湖,属永定河上游,大青山余脉环绕,湖域内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多样生态系统类型。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两级党委、政府系统推进察尔湖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走出了“三大理念”守生态、“三篇文章”兴产业、“四条渠道”促增收的绿富同兴之路,成功获评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

察尔湖水库内,渔民捕获的水库鱼新鲜肥美。摄/崔家宁

如今“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察尔湖,界内水库水面面积484.36公顷、周边绿化面积达到7.2万亩,周边植被覆盖度59.4%。随着湿地保护率达到76.1%,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成为黑鹳、白琵鹭、天鹅、鸿雁、大雁、野鸭等候鸟迁徙的“驿站”。每年春秋两季,30多种候鸟在此停歇。

察尔湖的另一重身份是友谊水库,承担着防洪、供水的重任。“水库总库容1.16亿立方米,既能拦蓄上游洪水,又能为下游补水。”兴和县水利局工作人员高琪站在坝体上介绍,2023年永定河生态补水期间,水库向下游放水1200万立方米,保障了河道全线贯通。“汛期我们腾出库容防洪水,枯水期就放水保生态,这水库就像永定河的‘调节器’。”

不仅是察尔湖,曾经偏安一隅的涝利海,如今也“摇身一变”,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走进坐落于涝利海的民宿区,一幅悠然闲适的画面便撞入眼帘:游客们正围坐在一起,手中捧着热气腾腾的奶茶,热烈地分享着旅途中的奇闻轶事。景区内,骑马、垂钓、草原越野等项目,吸引了大批京津冀地区的游客纷至沓来。

从苏木山的林海到双台山的溪流,从察尔湖的碧波到村民脸上的笑容,永定河上游的“因河而兴”,不是轰轰烈烈的开发,而是细水长流的守护——守护一汪清水,守护一片林海,守护一份文化,最终让源头的清流不仅滋养下游,更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这条流淌千年的河,正在内蒙古高原的起点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千年永定

编辑:丁文捷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