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3:54
国庆假期,几起发生在高海拔地区的生死救援引起人们的关注。
10月2日,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甘孜丹巴县丹东镇的卓雍措湖垭口附近,一名女游客出现高反、失温等情况,路过的游客和当地警方、镇政府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接力救援,成功将女游客运送下山送至医院。
与此同时,女子为何会遇险、同伴的去向、女子后续的康复情况等问题,也牵动着公众的心。
女子“被抛弃”
幸运遇到群众接力救援
10月2日,一对师徒在党岭登山,下撤时遇见一名男子,自称是该遇险女子的队友,他让师徒二人中的师傅陆先生“帮忙看着”似乎出现了高反的女子,随后,该男子继续上行。
师徒二人中的徒弟——来自江苏盐城的高中生小唐告诉记者,当时,师傅见女子状态不好,便烧了水给她喝。“后来,我们准备走了,肯定不能让她独自待在大本营,就让她跟着我们一块儿下撤。”
小唐回忆,女子一开始还能慢慢走,后来就走不动了,师傅便先下山找信号报警求援。小唐扶着女子走走停停,直到卓雍措的湖边,遇到了另一个团队,其中有两名医护人员,他们拿出急救毯为女子保温,随后展开了一系列急救。小唐等人因行程紧张,就将救援行动“交棒”给了后来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小唐等人见女子意识模糊,怕她睡着,便一直和她说话,女子还说自己以前就接触过户外运动,爬过雪山,并对他们表示了感谢。
小唐扶着林女士下撤
参与救援的人相继拨打了求援电话,没多久,救援人员就赶来了。陆先生和徒弟小唐下撤时,还遇到了上山的警察。对于网上传言女子所在的队伍是“全女徒步组织”,陆先生表示这是不实消息,因为那名自称女子队友的徒步者是一名男性。
10月9日下午,被救女子林女士的母亲吴女士通过红星新闻向所有的救援者、救助者表达了感谢:“如果不是遇到那么多好心人,情况可能就会变得更糟,很感谢他们。”
吴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一家来自江苏盐城,女儿今年20岁,刚从卫校毕业,医生诊治发现女儿脑水肿很严重,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昨天进行了紧急手术,现在还没醒过来,“可能会做第二次手术,也许会醒过来,也许会成为植物人,只能进一步观察。”
民警等将女游客背下山 图据丹巴警方
对于女儿与“搭子”组队的情况,吴女士表示她也不清楚全貌。“他们是两男、两女,四个人一起徒步。”吴女士说,“她的同伴可以联系上,他们说已经尽力救我女儿了。但是他们也没有报警,而是独自下山了,(这些)我也是听说的。”
吴女士表示,女儿在丹巴县医院治疗时,几位同行者曾前去探望,转至华西医院后,其中一人送来了女儿的身份证,另外两人则没有出现。对于网传的“搭子抛弃队友”一说,吴女士表示,这些要看了女儿的手机才知道具体情况。“我们现在第一时间还是(考虑)救女儿,再考虑(是否)追究他们的责任。”
暴雪中
向导“人肉开路”带上百人撤离
同样在国庆假期期间,另一起高山上的紧急救援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10月4日,珠峰东坡营地突降暴雪,大量帐篷被压垮,整个景区多人被困无法下山。多名亲历者发布视频称,10月5日,一向导走在队伍最前方“人肉开路”,上百名徒步人员紧跟其后,还有一只狗狗全程跟随下撤队伍。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当地迅速行动。参与救援的珠峰景区工作人员益西(化名)告诉记者,此次救援重心落在珠峰东坡定日县曲当镇的嘎玛沟。嘎玛沟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海拔从2100米到5000多米,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与马匹,此次遭遇暴雪,积雪厚度远超大本营。“5日晚,我们的5辆29座大巴连夜挺进,但只能在沟底下接。”
10月7日,记者联系上当天开路的向导“无极”,他表示,自己从业十几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雪,“有的雪坑踩下去,基本上没过腰了,有队员还给我们转了5000块钱(以示感谢)。”
此次暴雪的罕见程度,让多位徒步人员心有余悸。有多次珠峰景区徒步经验的摄影师董书畅告诉记者,他刚行至东坡的第一个营地,暴雪便接踵而至,雨衣加硬壳冲锋衣都防不住,身上很快结冰。途中,他还遇到了3支徒步队,据其估算嘎玛沟里有数百名徒步者。
有户外资深爱好者表示,与动辄五六十万元、需要专业攀登技术的雪山登顶项目相比,珠峰东坡徒步的门槛更低。游客只需具备基础体能和适当装备,就能欣赏到雪山景色。目前市场上已形成成熟的商业服务体系,从拉萨出发的全程安排、牦牛驮运物资、营地餐饮服务到专业向导陪同,使得即使没有丰富高原经验的徒步者也能相对安全地完成旅程。因此,近年来徒步珠峰东坡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
感动之后
我们要记住什么?
有人“肉身开路”拯救千百人,有人无私接力守护陌生驴友,高原之上的互助,让无数人感动不已。然而,我们在感动之余,更心有余悸:成功的救援背后,是否隐藏着下次未能生还的悲剧?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热衷高原徒步、秘境探险,甚至将冒险当探险,有人最终遭遇不测。此次,同样是国庆期间,另两起被困事件的结局就没那么幸运了——10月5日,青海海北州门源县老虎沟区域发生徒步者遇险事故,共转移被困人员251人,其中1名徒步者因失温及高原反应不幸遇难;四川甘孜“子龙秘境”,一名30岁男子不幸坠崖身亡。
这不仅是对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何渺小的残酷提醒,是对当前高海拔徒步、秘境探险热潮的警示,更是对当前户外探险“野蛮生长”、安全准绳缺失与商业乱象拉响警钟。
暴雪中从珠峰营地撤离的队伍。图源:红星新闻
一方面,社交平台为“野外徒步”“秘境”镀上网红滤镜,却弱化其“险境”属性,不少户外旅游者趋之若鹜,却对特定区域的气候地理风险认识不足,安全意识缺乏。
众所周知,高原山地地形复杂,气候极端,素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山中旅行甚至“一日有四季”,不确定性很强。例如此次发生险情的珠峰东坡嘎玛沟区域,独特的地理构造使其容易形成突发性暴雪。微气候的瞬息万变,使得天气预报难以精准预测。近五年数据也显示,珠峰区域异常暴雪频率增加近40%。然而,这些足以致命的隐患却被“滤镜”掩盖,让不少人盲目相信“别人能去,我也能去”。
另一方面,少数商业俱乐部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准入门槛,对徒步者的体能状况、高海拔经历和露营经验核查敷衍了事,甚至以过度宣传和虚假承诺,诱导缺乏经验的“小白”盲目挑战极限。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海拔救援向来堪称“地狱难度”。4900米海拔的失温症状恶化速度远超平原。2015年尼泊尔雪崩事件证明,高海拔失温的黄金救援窗口仅有4小时,且一旦发生意外,受地形、通信等条件限制,救援往往“远水难救近火”。即使救援成功,成本往往也是巨大的。
某登山队在进行拉练。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和当下的热度相比,我国户外旅游兴起的时间不长,参与者的专业知识、技能积累不足,对户外旅游的风险隐患、专业壁垒了解不够,甚至有一种孩子气的轻漫。盲目的高原徒步、轻率的秘境探险,向公众传递一种错误的旅游理念和生命意识,以为户外旅游就是把公园换到一片景更美、人更少、更“出片”的地方。
山川的壮丽与挑战,令人神往。但大自然一次次给出警示:探险有风险,绝不能以生命为代价。
避免下次秘境探险悲剧,需要参与者对自然的敬畏、行业的专业规范,以及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管形成合力,让户外旅游真正成为充满收获的旅程。毕竟,安全踏上归途,才是所有旅行的完美结局。
正如新闻中向导“无极”所说:“山永远不会错,错的是低估它的人。”这几起生死救援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人性的赞歌,更是敬畏自然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