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4:28
一脉文渊红墙铭史,百年守望紫禁流芳。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一百年前,这座历经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禁苑,向公众推开厚重的宫门,开启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
今天,一百岁的故宫、六百多岁的紫禁城非但未显垂暮,反而以更加年轻的面貌站到了时代C位。
(一)
一部故宫史,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从此,“故宫”之名取代了“紫禁城”,这座昔日皇帝居住的禁区,变成了对公众开放的文化殿堂。
一篇报道曾记录下故宫开门迎客的空前盛况:“惟因宫殿穿门别户,曲折重重,人多道窄,汹涌而来,拥挤至不能转侧,殿上几无隙地,万头攒动,游客不由自主矣。”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初生的博物馆,注定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命运紧密相连。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为避战乱,故宫决定文物南迁。从1933年起,13000余箱珍贵文物,历时25年,在战火纷飞中跨越大半个中国,创造了近代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文物播迁史。这场艰难赓续的文化长征,是文物保护史上的壮举,更是中华民族在存亡之际对文化根脉的坚定传承。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终于翻开崭新一页。国家持续拨款修缮保养年久失修的殿宇;1961年故宫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2年故宫整体修缮保护工程启动,这也是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古建筑整体维修……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薪火相传,只为将这份恢宏文脉,完整地交给下一个100年、下一个600年。
(二)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感慨,“虽然紫禁城有超过600年历史,但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它还算是年轻人,应该以更年轻的风貌示人。”近些年,故宫在“逆生长”是大家的同感。这份年轻力,从何而来?
社交媒体让故宫“红”起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经典节目,到卡通动画、表情包等创意产品,再到古风换装、绝佳机位等“出片”攻略,庄严的故宫借助新媒体圈粉年轻一代,变得更加可亲可感。随着《甄嬛传》等影视剧爆火,故宫又成了一些粉丝心中的“嬛球影城”。在这场双向互动中,年轻人主动参与文化再生产,故宫也悄然间展现出新的时代气息。
花式文创让故宫“潮”起来。蝶恋花化妆镜、和玺珍宝香膏、十二花神书签……今天,故宫已开发近2万款文创产品。去故宫买文创、开盲盒,已是不少年轻人的日常,定期推出的联名商品,总能掀起一波又一波消费热潮。从单一产品到产业生态,故宫文创从来不只是爆款产品,更连接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价值纽带。
数字技术让故宫“活”起来。2019年建设“数字文物库”,收录超过186万件藏品的高清影像;2024年“全景故宫”平台完成升级,游客通过手机即可“720度漫游”紫禁城,甚至“走进”未对公众开放的养心殿西暖阁……通过最先进的媒介技术,故宫的每一处角落,再次“飞入寻常百姓家”,超越物理形态的“数字生命”,也让文化遗产走向永恒。
(三)
百年故宫,正持续散发着前所未有的魅力与活力。究其源泉,正是文化自信。
正因为对自身文化血脉有足够信心,故宫才有魄力探索新路,尝试各种有网感、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正因为对中华文明之魅力足以穿越时空、辉映未来有足够信心,故宫才能如此举重若轻同世界对话。
这份始终在线的“年轻力”所释放出的能量,覆盖之广、影响之大,早已超越了一间博物馆的范畴。当年轻人手持“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在社交平台分享故宫雪景,让人与古老时光瞬间贴近;当游人站上中轴线核心,感受这座城市的骨骼脉络、血肉灵魂,“何以中国”的答案跃然眼前;当越来越多海外游客身着中式服装走进故宫,这个开放、时尚、充满创意的殿堂,也展现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潮流共舞的生动形象。
推开百年宫门,看见千年中国。以更大视野看,中华文明之所以拥有绵延数千年的生命力,正在于这份强大的自我革新能力。在漫长的历史叙事中,中华文明始终以创新为支撑,代代闪耀、历久弥新。
从1925到2025,故宫百年,恰是中华民族一路求索,最终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这座古老的宫殿,见证了历史变迁,如今正以更加青春的面貌迎接未来。守护好、传承好这份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共同的荣耀与责任。
图源:故宫博物院、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