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6:51
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百岁生日。100年前,这座曾经的帝王禁苑蜕变为可供人民自由参观的博物馆。据北京晚报报道,为庆祝百年华诞,故宫博物院近日掏出“压箱底”文物瑰宝,连开三大展览。从午门展厅的“百年守护”,到乾隆花园的“天工匠心”,再到神武门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细数文物沧桑,镌刻岁月风华,璀璨多姿的展览将百年变迁凝练其中。
一脉文渊红墙铭史,百年守望紫禁流芳。“百年守护”,难得一见的《清明上河图》、传承三千多年的亚醜方尊、含义隽永的金瓯永固杯悉数登场;“天工匠心”,重现紫禁城最豪华花园宁寿宫花园营建记;“南迁纪念展”,百余件(套)档案文献及珍贵文物诉说抗战烽火中的万里归家路。三大展览展的是故宫国宝的代表作,也是故宫博物院的来时路。从1925年的除旧布新,到如今的日新月异,故宫一路“生长”,国宝一路“上新”,背后是悠悠历史的默默沉淀,是文保政策的有力扶持,更是无数国宝守护人的全力传承与接力守护。
一百年前,故宫博物院建立伊始,第一批守护者筚路蓝缕,从点查宫内“家底”入手,用最原始的方式清点故宫物品,花费五六年时间留下百万件文物的原始档案。
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日寇劫毁,故宫博物院开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次伟大迁徙。近两万箱文物精品自1933年2月起分批南迁,历程二十余载,行程数万里,一大批仁人志士拼死捍卫,坚守“人在文物在”的信念,用血肉之躯为这批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财产、中华文明重要的国之瑰宝树起了保护盾。
新中国成立后,新一代故宫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故宫得到更加科学和规范的保护。不仅破败的故宫古建得到全面修复,还通过收购、拨交、捐赠等方式不断扩大故宫文物收藏。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曾经被盗出宫,历经沧桑终于完璧归“宫”;《伯远帖》曾散佚出宫,几易其手,1951年国家拨巨款从香港购回,拨交故宫收藏;黄庭坚的书法杰作《诸上座帖》,也曾流出宫外,归张伯驹购藏,辗转拨交故宫。为抢救流离失所的故宫国宝,文物部门始终不遗余力,多少有识人士倾注心血。
同样值得钦佩的是,面对不少“命悬一线”的国宝,有一群人择一事终一生,始终坚持“在故宫修文物”。文物修复领域的专家“望闻问切”“治病会诊”,凭着慢工出细活,让珍贵的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续、价值得以最大化。比如,本次展览中的《五牛图》曾经遍体鳞伤,画面满是污垢,蛀洞遍布,装裱大师通过修复让其“起死回生”,如今甚至“可以看清牛的眼睫毛”。
一百年来,巍巍故宫见证了一代代历史变迁,见证了一代代国宝守护人的历史伟业。不管是最初的盘查清点还是曾经的悲壮南迁,不管是四处“寻宝”还是埋头修复,一位位故宫守护者在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殚精竭虑地为故宫文物挡风遮雨,不辞劳苦地帮故宫文物弥补伤痕,全力以赴地让故宫熠熠生辉。
因为守护者们百折不挠,我们才能看到故宫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历经时光磨洗依然英姿焕发;才能看到故宫文化传承不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生机勃发;才能看到故宫的文物保护实践、历史文化研究等成果助力博物馆事业繁荣发展。
本次展览中有一件展品是特磬。据介绍,特磬中的第三件名曰“太簇”,有万物生长之意,寓意故宫博物院下一个百年的全新开始。故宫新百年,必然不断延续、兴旺故宫守护者的薪火,这是对守护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也是让故宫永葆青春、再续新篇的基因。
所有守护国宝的事迹都值得赞扬。在故宫百年之际,应该向所有国宝守护人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