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德罡:守正创新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前线》杂志 | 作者 翟德罡

2025-10-12 11:39 语音播报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市社科联”)是市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首都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推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五年来,市社科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己任,团结带领广大社科工作者,锐意改革、守正创新,全面落实党中央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奋力开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新局面。

五载耕耘: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硕果盈枝

市社科联在思想引领、服务决策、学术创新、人才培育、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思想领航,筑牢理论根基。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阐释,落实市委部署建强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筹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打造理论研究高地。坚持“两个结合”,围绕重大主题与重要节点开展研究,五年来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1500余篇,数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设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等重大攻关专项,资助理论研究课题553项,出版“新时代的思想旗帜研究文库”等专著,《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论新时代的中国时代精神》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专项研究,取得15项首批成果,19篇调研成果在《光明日报》整版刊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获评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期刊。建立意识形态领域重点问题研究和舆情分析研判机制,2023年以来报送专题研究报告196篇,综合采纳率达83%,为意识形态安全筑牢防线。

服务首都,彰显社科价值。五年来,1200余篇智库成果获党中央和市委肯定性批示或被市委、市政府决策采用,智库专家广泛参与座谈会、政策评估及文件起草,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推出8卷本、580余万字的《大运河文化辞典》,编纂《京味文化丛书》,围绕“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博物馆之城等40余个专题出版蓝皮书151部。参与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发掘研究,连续3年承办北京文化论坛相关活动,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智力支持。推出《北京历史文化三千年》《北京中轴线》等科普读物,“社科小普”系列科普动漫在国家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播。

创新驱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完善北京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体系。五年来共立项3377项,市属单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80项,立项数量与成果质量稳步提升。优化项目管理服务机制,前期科学编制申报指南,中期组织集中调研,后期推动成果转化,报送《成果要报》221篇,81篇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强化有组织科研,整合资源提升攻坚能力。定期举办学术前沿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等活动,发布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优化首都社科评奖机制,组织市第十六届、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国扶贫脱贫史》等420项获奖成果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推动形成良好学术氛围。中华文明史诗纪录片《中华》在多家省级卫视热播。

人才培育,凝聚社科力量。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学习提升、科研支持、交流展示、国际合作等全链条服务。定期举办国情市情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与一线实践者授课;常态化开展学术论坛、研讨会,促进思想碰撞与成果共享;协同高校和社会组织拓展民间外交,2025年6月在印度尼西亚举办“全球南方与东南亚”国际学术会议,吸引10个国家近40位专家参会,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设立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分两批次资助159位优秀青年学者,邀请240多位知名学者担任导师;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青年项目立项826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41.9%;推出“北京社科青年学者文库”,开展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为青年社科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夯实人才梯队基础。

练好内功,强化“联”的作用。以党建引领促进“联”的功能发挥,推动党建入章,实现112家业务主管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培训、指导机制,市社科联领导带队走访46家重点社会组织,推动158家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宣传阐释、学术研究等活动。加强组织领导与机关建设,市社科联党组树立“学者为本、学术为根、学会为基、繁荣社科、服务首都”理念,建设模范机关。扎实开展学习教育,打造的“机关干部学习讲堂”品牌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引领队伍建设”典型案例。优化干部“选、育、管、用”机制,推动机关管理服务与工作能力双提升。

五载探索: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经验凝练

回顾五年发展历程,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举思想旗帜,确保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社科联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社科工作全过程。组织社科专家赴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实践一线开展调研,直观感受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健全完善市社科联常委会、全委会工作机制,强化党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管理重要人才、重要阵地,严格把控重大科研项目、资金分配及评奖活动,确保市社科事业发展方向正确。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创新社科评审、评奖等意识形态审核机制,维护首都社科领域意识形态安全。

扎根中国田野,培育学术精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在社会实践中。市社科联采取多种形式,创造更好条件,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在融汇中外、贯通古今中推动学术创新。围绕党委政府科学决策需求,健全智库建设管理机制,搭建智库与党政部门常态化对接平台,引导首都高端智库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研究。主动承担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任务,组织社科界挖掘首都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提升市民人文社科素养,每年举办社科普及讲座与普及周活动,构建“人文之光网+‘京社科’微信公众号+多媒体平台”传播矩阵。打造“北京社科”精品讲堂、“社科趣谈”等品牌,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增至33家。推进学科布局优化与学术创新,设立文化传承重大科研专项,鼓励基础理论、冷门绝学研究及学科交叉融合。深化部门合作,开展应用研究,提升北京社科基金学科学术发展报告项目与《北京社会科学年鉴》的学术引领作用。

坚持人才为本,激发创新活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创造性劳动,核心在人。市社科联是市委、市政府联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工作对象在人。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团结、服务,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发现、扶持,更好激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用心用情联系服务专家学者,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建立班子成员联系专家制度,通过日常联络、问计问需等方式解决实际困难。每年组织知名专家集中休养,传递党的关怀;组织专家走基层调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大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注重在重大科研攻关与活动中发现培养人才,团结党外和新社会阶层知识分子,吸引大批优秀专家凝聚在党的周围,同时在科研管理、评奖评审中强化廉洁提示,弘扬优良学风。

强化首都意识,坚持首善标准。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需时刻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以首善标准推进各项工作。五年来,市社科联在理论研究、服务决策、科普宣传等方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工作中,需要持续强化首都意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社科事业发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未来展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再启新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首都社科事业需要在总结中国实践、深化理论研究、服务科学决策、满足文化需求、增强精神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社科界要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勇当先锋,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力量。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打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高地,建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水平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重大攻关专项牵引作用,坚持“两个结合”,推出更多标志性研究成果。搭建理论研讨、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指引和核心资源。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精准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加强首都高端智库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立研究团队与决策部门常态化对接机制,提升研究成果质量。推动智库研究范式创新,提升服务决策支撑能力和精准度。加大智库建设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力争到2030年建成20家左右涵盖主要研究领域的首都高端智库。以办好《成果要报》为抓手,全面加强成果转化工作。加强供需对接,优化工作机制,提升社科研究服务中心大局的工作质效。实施社科普及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更好满足市民对人文社科知识的需求。

以首善标准推动社科事业发展。深化社科基金项目管理改革,围绕“全链条、精细化、强约束”目标,构建科学化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调整项目布局,优化管理服务流程,推动立项评审科学化、过程监管数字化。优化评奖与出版资助机制,提升社科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的精准度。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优化科研管理、科研评价规制供给。积极推进社科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创新升级“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学术前沿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

充分发挥“联”的功能、“合”的效能。持续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落实联络服务常态化、经常化工作要求,提升联络服务质效,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对内对外的学术交流合作,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力量的作用。加大央、地社科资源贯通力度,总结推广“双导师制”培育模式经验,支持央属与市属高校共建交叉学科平台,发挥央、地社科单位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合力攻坚优势。建好用好社科专家资源库,提升专家学者参与社科领域全链条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坚定不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高质量推进党建引领和机关党建工作,确保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加强模范机关建设,打造暖心的“社科工作者之家”。推进常委会、全委会机制建设,团结凝聚更多专家学者。加强高素质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结构优化、学科门类齐全的社科人才体系。抓好市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北京社科青年学者文库”建设,加强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形成有利于人才涌现的良好学术生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住守好所属意识形态阵地。

“十五五”期间,市社科联将与首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道,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奋力开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哲学社会科学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翟德罡,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

最新文章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