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2 13:10
锅能当镜子照,公示利润、原料成本……近段时间,郑州一家只有三张桌子、13平方米的小吃店“人生的意义”,因独特店名和透明经营在全网走红。岂料,如今该小吃店却主动闭门谢客,门口贴着一句话:“等热度下去了再营业”。
爆红之后歇业,弃流量于不顾,颇有点反潮流的意味。不过店主那句“不想做‘网红店’,只希望进店顾客能踏踏实实吃顿饭”,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一段日子以来,我们看到太多网红在聚光灯下的疲惫和无奈。号称最能提供情绪价值的“鸡排哥”出圈后忙出“痛苦面具”,因15年不涨价而走红的“拉面哥”如今再也回不去大集,获赞“最懂你”的理发师晓华,最忙的时候“3天只睡1.5个小时”,反倒是现在热度渐消,能够“睡到自然醒”。巅峰之种种能否接得住,熟悉的日常能否留得住,很多问题,可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网红时代,流量成为社会经济的生产要素。平心而论,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游戏规则,让个体和产品得以一夕封神。非比寻常的曝光度,背后是可触可感的消费力。据报道,理发师晓华爆火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拉动周边现场消费超3000万元,对怀化全市的消费贡献更达1.8亿元。或许正因如此,打造网红或借力网红、卷流量或蹭流量,被视为当下个体出名、产品出圈乃至地方文旅出彩的重要路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网络发展的红利。
但有利必有弊,流量触发器固然好使,失控跑偏亦是常态。人流蜂拥而至,网红们体力精力吃不消尚是其次,种种围猎炒作、拼凑臆想、造谣传谣、侵犯隐私也屡见不鲜。潮起潮落间,很多人开始选择拒绝。“人生的意义”店主是一例,“蝴蝶结阳台”的老人是一例,豆腐女孩“不接广告不带货”也是如此。尽管安居一隅、恪守初心,或许会错失“暴富”,但对流量的冲刷与漫灌保持警惕,何尝不是一种冷静与理性?
有人感慨,是生活中有了互联网,而不是生活只有互联网。流量盛宴永不落幕,热点每天都在轮换,如何看待它、引导它、善用它是一门学问。跟风追高也好,淡然拒绝也罢,想做网红或者不想做网红,每一种选择都无可厚非,“不合潮流”同样值得尊重。无论如何选择,流量都只是人生的工具,而不是人生的意义。这是当局者该有的清醒,也是对所有围观者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