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08:11
书评是文学的镜子,它照见作品的肌理,也反映时代的魂魄。当这面镜子全面系统对准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这座文学群峰,便有了《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这部佳作。
2024年,单士兵在《重庆日报》副刊开设“写在茅奖边上”专栏,每周针对一部茅奖作品撰写书评。专栏刊发后,单士兵又对内容进行修改整理,并根据茅奖作品书写的内容,按照“编年体”框架重新收录一年间发表的这53篇书评,最终结集成书。
品评自1977年至2022年累计53部茅奖作品,无异于一场跋涉于崇山峻岭间的文化苦旅。仅一部《你在高原》,就长达450万字。一页页寻觅文学家的生命密码,本身就是一种对身体和精神的极度考验。要将这些跨越四十余年的文学巨著一一剖解,在纷繁叙事中梳理时代脉络,从复杂群像里提炼出人性本质,既需要穿透文本的锐眼,更离不开掂量经典的慧心。《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所完成的,正是这样一场艰辛的攀援。
读这本书之前,不妨先了解下单士兵其人。过去,这个名字更多出现在时事评论的版面上。刚毕业那阵,他边做高中语文老师,边给文学报刊写稿。几年后,投身媒体,长期专攻时事评论,拿了不少中国新闻奖。这几年,单士兵从时事评论向文学评论转身,重拾文学初心,用他的话说,“没有什么比梦想更能驱动人的脚步”。
与此同时,常年编审“读书版”,也让单士兵对当下的书评感到担忧。这些年,太多文学评论被理论铠甲包裹,注重对作品进行技术分析、理论阐述,不仅难以拉近经典与读者的距离,反而成了双方之间的屏障。于是,单士兵发挥出时事评论式的洞察力、网文写作式的亲和力,用大众可感的语言搭建桥梁,扮演经典文学的摆渡人。这样的书评不仅打破认知壁垒,显然对普通读者更友好。
如果说“不负经典”是单士兵对茅奖作品的郑重宣誓,那“写在边上”就是他对自我身份的姿态校准。“边上”,既是物理空间的疏离,又是精神维度的亲和。不做居高临下的裁判,只当贴着作品行走的同伴;不搬弄术语构建壁垒,但求与作家、读者紧紧依偎。单士兵用共情的目光打量文字背后的生命体验,让评论成为连接经典与大众的通衢。于是,我们得以通过一本书洞见一个文学批评者的赤子之心,更与53位茅奖作家灵魂相遇。
把书读薄是挺难的事情,把书读懂是美妙的体验。面对那些动辄百万字、横跨数十年的茅奖作品,普通读者很容易被吓退,更难以从千头万绪中抓住理解时代的核心。《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其实是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将作品与作家经历、文化背景、当下流行紧密相连,比如用歌手瓦依那的歌声引导读者进入《本巴》的奇幻梦境,借文化主播董宇辉的感叹擦拭《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深邃魅力……作者不纠缠于理论分析,只想方设法帮助更多读者靠近作家、靠近文学。这种解读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与作品的深度交互中,体会经典所蕴含的人性光辉、民族品格、时代精神,从而真正领略到经典文学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也颇有尖锐色彩,甚至直言个别茅奖作品是“平庸之作”。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那些缺乏灵魂温度与艺术张力的作品,终究会在读者的审视中显露出平庸底色。文学批评是要敢说心里话的,这不仅是对作品的尊重,更是对读者的负责。
正是这份“敢言”,让此书有了难得的尺度、棱角与锋芒。从这个层面来说,作者也是在以自己的勇气激发读者的勇气——审视文学作品也好,看待社会问题也罢,平视是最好的视角,不必因光环而迷信。
53部茅奖作品,也是53个时间标记,足以串联起一部大开大合的时代变迁史。1977年至今,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转型与飞速发展的四十余年,而这些茅奖作品恰如一个个坐标,锚定着不同阶段的社会风貌与精神轨迹。用单士兵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并不只是一部书评集,更应该视为一部文化随笔,它内容包罗万象,有史诗神话,有历史变革,有革命战争,有改革建设,有文化发展。在“故史沉晖”“风雨家园”“暗夜晨曦”“春水方生”“奔腾年代”的章节引领下,从农村改革到城市建设,从家国大义到爱恨情仇,作者评论文学技法与故事优劣,更评论文化嬗变和世道人心。这种对文化的深层观照,让书评超越了文本分析的范畴,引领读者读懂一个民族文化血脉的流动与生长。
书评的魅力,在于搭建起一座让理想作家遇见理想读者的桥梁。该书正是以这样的力量,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深度感知53位茅奖作家笔下的悲和喜,看见一个文学批评者的诚与锐。在这场对话里,我们读懂了文学的厚重,更照见了自己与时代的联结。
(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