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妇女峰会将于今日举行,大学教授讲述30年前难忘一幕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2025-10-13 08:34 语音播报


“你看,这是我当年参加活动的邀请信和胸卡,这是参加开幕式的照片,这是参加9月4日在大会堂欢迎仪式的邀请信……”翻阅着珍藏了30年的资料,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英桃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1995年的北京。

李英桃

3万多名与会者开展了5000多场讨论

作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的正式代表,那时的李英桃还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30年时光荏苒,当年的青年教师已成长为学界中坚,而1995年的那次经历,如同一颗种子,不仅在她心中深深扎根,更直接引领了她此后深耕社会性别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方向。

1995年李英桃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

李英桃清楚地记得,那次大会的主题是“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行动纲领》为全球妇女运动绘制蓝图,并将“妇女的权利是人权”、赋权妇女、社会性别主流化等概念和战略广泛传播开来,进入学术研究中。在非政府论坛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与会者围绕贫困、教育、健康、经济参与、妇女参与权力和决策等12个重点关切领域进行了5000多场各种形式的讨论。“我看到了与会者为实现性别平等、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精神与使命感。”李英桃说,这种磅礴的力量一直激励她前进,也引导她后来致力于性别与国际关系研究。

论坛负责人抬脚回应《三寸金莲》

论坛期间的一个小插曲,让李英桃记忆深刻:一天晚饭时,各国妇女正在畅聊,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突然跑进餐厅,找到与李英桃同桌用餐的一位论坛负责人,焦急地说:“晚上有个外国组织要放映英文电影《三寸金莲》。”虽然“三寸金莲”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是,一些外国人并不太了解新中国妇女发展水平,还有一些人想要以此混淆视听,所以那个年轻的志愿者在听说有人要放映《三寸金莲》时有些紧张。没想到,那位论坛负责人不但没慌,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她抬起自己的大脚,回答:“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外国朋友来到北京就知道什么是事实真相了。别担心,《三寸金莲》这部电影正好能展现新中国解放妇女的成果。”听了这番话,年轻的志愿者如释重负,笑着跑开了。

时至今日,每想到那位大姐“有失优雅”地把大脚抬过餐桌的情景,李英桃都禁不住哑然失笑。在她看来,这种豪爽性情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是中国妇女的自信——在1995年北京怀柔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对中国妇女历史地位的自信、对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妇女地位努力的自信,以及对中国北京承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自信。

从事女性事业研究数十载,李英桃既是学界深耕者,亦是时代见证者。30年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在推动女性发展、保障女性权益上的每一步跨越,她都曾亲眼见证。例如,截至2023年底,妇女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6/10万,创历史最好水平;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年,就业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14.1年,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赋能女性全面发展;妇女对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提升,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占比升至56.9%,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各领域奉献巾帼之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更加深入,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女性比例创历史新高;妇女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女职工各项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水平再创新高……

峰会将成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新里程碑

“30年前从北京出发,今年又再度相会北京。”在李英桃看来,全球妇女峰会10月13日至14日在京召开,清晰地表明,中国正以更自信的姿态,从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参与者,向倡导者和引领者转变。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长期以来在妇女事业发展上实践与积累的结果。

对于即将召开的全球妇女峰会,李英桃充满期待。她特别关注这几个问题:保障妇女权益,赋能妇女,尤其重视数字技术对妇女的影响;提升妇女参与决策水平和女性领导力;创造有利于妇女全面发展和实现性别平等的国际环境等。她期待峰会能推动加速落实《北京宣言》《行动纲领》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树立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30 年前,北京世妇会为全球妇女事业埋下希望的种子;30 年后,我们期待全球妇女峰会能让这颗种子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李英桃说。

聚焦全球妇女峰会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