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是第12个“世界血栓日”,主题为“从头到脚积极管理,预防血栓守护健康”。血栓,这一隐匿的“血管杀手”,正以每年全球超千万例的致残、致死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元凶。它不分年龄、性别,可能潜伏于久坐的上班族、缠绵病榻的术后患者,甚至看似健康的慢性病人群。血栓形成后,轻则引发肢体肿胀、疼痛,重则导致肺栓塞、脑梗等急症,1小时内死亡率可超30%。为此,应急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范煜东将从高危人群画像、症状精准识别、急救黄金法则到日常预防策略,提供一套科学、可操作的“抗栓全指南”,助您构建从颅脑到足尖的血管防御体系。
一、隐匿的“血管炸弹”:哪些人易被血栓盯上?
血栓的形成是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损伤与血液高凝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五类人群需高度警惕:
1.久坐不动族:办公室里的“隐形患者”
典型场景:程序员连续12小时敲代码、司机长途驾驶、学生伏案备考。
风险机制:下肢静脉回流依赖小腿肌肉泵收缩,久坐导致肌肉松弛,血流速度下降60%-70%,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
案例:33岁的程序员张先生因连续3天加班未起身,突发左腿肿胀如“象皮腿”,超声显示股静脉完全闭塞,确诊为下肢DVT。医生指出,其静脉血栓已延伸至髂静脉,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肺栓塞。
2.慢性病群体:三高背后的“沉默危机”
高血压:血管长期承受高压冲击,内皮细胞受损,暴露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聚集。
糖尿病:高血糖导致红细胞膜糖化,变形能力下降,同时血液黏稠度升高30%-50%,形成“糖性血栓”。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沉积血管壁,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后释放组织因子,触发凝血级联反应。
数据:我国三高人群中,25%合并下肢动脉硬化,10%存在无症状DVT;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的风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
3.术后/产后人群:创伤与激素的“双重夹击”
术后风险:手术创伤激活凝血系统,麻醉导致肌肉松弛,术后卧床进一步减缓血流。
剖宫产:术后DVT风险达5%-10%,是顺产的3倍,因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后激素水平骤降加剧风险。
骨科手术:髋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PE)发生率高达1%-2%,需常规预防性抗凝。
案例:32岁的产妇王女士剖宫产术后第3天突发呼吸困难,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肺动脉CTA确诊为双侧肺栓塞,经溶栓治疗转危为安。
4.肿瘤患者:癌症背后的“致命搭档”
促凝机制:肿瘤细胞释放黏蛋白、组织因子等物质,直接激活凝血酶;同时,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促进血管内皮表达促凝物质。
化疗影响:部分化疗药物(如顺铂、环磷酰胺)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靶向治疗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可能抑制血管生成因子,导致血栓前状态。
数据: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7倍,肺癌、胰腺癌患者风险最高,合并VTE的肿瘤患者中位生存期缩短50%。
5.遗传高风险者:基因里的“抗凝缺陷”
常见缺陷:抗凝血酶Ⅲ缺乏(遗传性AT缺乏症)、蛋白C/S缺乏、因子V Leiden突变(欧美人常见,携带者VTE风险增加3-8倍)。
筛查建议:有家族血栓史者(尤其50岁前发病),建议检测凝血因子基因;反复发生不明原因血栓者需排查遗传性易栓症。
案例:28岁的王女士,因反复下肢DVT就诊,基因检测发现蛋白S活性仅为正常值的30%,确诊为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需终身口服抗凝药。
二、从肢体到脏器:血栓的致命“连环攻击”
血栓的危害取决于其发生部位,轻则致残,重则引发多器官衰竭:
1.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沉默的“腿栓”
症状:单侧肢体肿胀(脚踝至大腿)、疼痛(站立时加重)、皮肤发红发热,严重者出现水疱或青紫。
并发症: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PE),50%的PE患者无DVT症状,称为“隐匿性DVT”。
数据:我国住院患者DVT发生率约1.2%,但漏诊率高达60%;未经治疗的DVT患者中,1/3会发展为PE。
2. 肺栓塞(PE):胸口的“窒息风暴”
典型表现:突发胸痛(深呼吸加重)、呼吸困难(静息时也出现)、咯血(粉红色泡沫痰),严重者伴晕厥、休克。
致命风险:大块肺栓塞可导致右心衰竭,1小时内死亡率超30%,是院内非心脏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案例:48岁的司机李先生,长途驾驶后突发胸痛、呼吸困难,急诊肺动脉CTA显示右肺动脉主干栓塞,经溶栓治疗抢救成功。
3.脑血栓(脑梗):大脑的“交通瘫痪”
症状识别:
FAST原则:Face(面部歪斜)、Arm(手臂无力)、Speech(言语不清)、Time(立即拨打120)。
特殊表现:突发头晕、平衡障碍、视物模糊(后循环梗死)、双眼向一侧凝视(脑干梗死)。
后遗症:75%的存活者留有偏瘫、失语等残疾,30%需长期护理;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患者约250万,死亡率达15%。
4.心肌梗死:心脏的“供电中断”
典型症状:胸骨后压榨感(持续>15分钟)、放射性疼痛(向左肩、下颌放射)、冷汗、恶心,伴濒死感。
数据: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约100万,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10年上升3倍;急性心梗患者院内死亡率约5%。
5. 肠系膜动脉血栓:腹部的“隐形杀手”
症状:剧烈腹痛(与体征不符)、呕吐、便血,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致命性:血栓导致肠管缺血坏死,死亡率高达60%-80%,需紧急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案例:62岁的患者张某,因“腹痛2天”就诊,腹部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术中发现小肠广泛坏死,最终因感染性休克死亡。
三、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血栓症状全解析
早期识别血栓症状,是争取治疗时间的关键:
1.下肢DVT的“三联征”
肿胀:单侧腿围比对侧增粗>3cm,按压皮肤出现凹陷(非凹陷性水肿需排查淋巴水肿)。
疼痛:久站或行走时加重,休息后缓解,类似“抽筋”感,但无肌肉痉挛。
皮肤变化:发红、发热,严重者出现青紫或水疱(提示血栓已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2.肺栓塞的“黄金1小时”
胸痛:锐痛或闷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类似“心绞痛”,但硝酸甘油无效。
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静息时也出现,伴呼吸频率加快(>20次/分)、血氧饱和度下降(<95%)。
咯血:少量鲜红色血液,伴咳嗽,提示肺组织缺血坏死。
3.脑梗的“120口诀”
1张脸:微笑时一侧嘴角下垂,或鼻唇沟变浅。
2只手臂:单侧手臂无法平举或持物掉落,或手指精细动作障碍(如扣纽扣困难)。
0(聆)听:说话含糊,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伴口角流涎。
4.心梗的“濒死感”
胸痛:持续>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疼痛可放射至背部、下颌或左上肢。
冷汗:皮肤湿冷,伴头晕、乏力,血压可能正常或偏低。
恶心:频繁呕吐,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需结合胸痛症状判断。
四、争分夺秒:血栓的急救与长期治疗
血栓治疗需根据部位和严重程度制定方案,核心原则是“快速溶栓、长期抗凝、功能康复”。
1.急性期治疗:与时间赛跑
溶栓治疗:
脑梗:发病3-4.5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超过时间窗者需评估取栓指征。
肺栓塞:大块PE患者需在14天内溶栓,常用药物为尿激酶、链激酶,但出血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取栓手术:
机械取栓:通过导管将血栓粉碎或吸出,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如颈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干)。
下腔静脉滤器:对高危DVT患者植入滤器,拦截脱落血栓,预防PE(滤器需在3个月内取出,避免血栓形成)。
2.长期管理:预防复发是关键
抗凝药物:
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值(2-3),与食物(如菠菜、维生素K)、药物(如抗生素)相互作用多,但价格低廉。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无需监测凝血指标,出血风险较低,但价格较高。
降压降糖:
血压:控制<140/90mmHg,老年患者可放宽至<150/90mmHg,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避免低血糖诱发血栓(低血糖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
康复训练:
脑梗:进行语言、肢体功能训练(如Bobath疗法),结合针灸、理疗,每周5次,持续3-6个月。
心梗:逐步恢复运动能力,从散步到慢跑,避免剧烈运动(如马拉松),运动时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
3.典型案例:从瘫痪到独立行走
68岁的李女士因脑梗入院,溶栓后遗留右侧肢体无力(肌力2级)。通过3个月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肌力训练、作业治疗),现可独立行走、做饭,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医生指出,早期康复介入是功能恢复的关键。
五、日常防栓“五件套”:从细节守护血管
预防血栓,需融入生活习惯,核心是“动、喝、穿、控、查”:
1.动起来:打破久坐“魔咒”
办公室防栓法: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脚踝泵运动(勾脚-绷脚重复20次),或踮脚尖、拉伸小腿。
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绳),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50%-70%。
2.喝对水:稀释血液“浓度”
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分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能稀释胃液,影响消化)。
睡前补水:睡前喝100ml温水,降低夜间血液黏稠度;晨起后喝200ml温水,唤醒肠胃。
3.穿弹力袜:给下肢“加压”
适用人群:久坐者、术后患者、孕妇、静脉曲张患者。
选择要点:医用梯度弹力袜,压力15-20mmHg(预防型),从脚踝到大腿逐渐减压;避免选择过紧或过松的袜子。
4.控三高:管住嘴,迈开腿
饮食原则:少盐(每日<5g)、少油(每日<25g)、多纤维(燕麦、蔬菜、水果),控制总热量(每日1800-2200kcal)。
戒烟限酒:吸烟者血栓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倍,酒精会升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
5.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筛查项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血脂、凝血功能(如D-二聚体);高危人群每6个月做血管超声(下肢静脉、颈动脉)。
基因检测:有家族血栓史者,建议检测凝血因子基因(如因子V Leiden、蛋白C/S);反复发生血栓者需排查抗磷脂综合征。
【小贴士】
长途飞行时穿宽松衣物,避免交叉双腿;每隔1小时活动下肢,做脚踝泵运动。
孕妇需定期活动下肢(如散步、孕妇瑜伽),产后尽早下床(剖宫产术后6小时可翻身,24小时可下床)。
服用避孕药者需定期检查凝血功能,避免同时吸烟(增加血栓风险5倍)。
【结语】
血栓的防治,是一场从认知到行动的“持久战”。它不需要高昂的费用或复杂的设备,只需我们改变久坐习惯、控制慢性病、定期筛查。2025年世界血栓日,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行动拆解血管中的“定时炸弹”,守护每一寸血管的畅通,让健康从“头”到“脚”延续!
【专家名片】
范煜东,应急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兼导管室主任,副主任医师。2003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在德国柏林心脏中心学习心血管介入,获国家卫健委冠脉介入资质和国家心血管专科医师资质,熟练掌握各种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参与电生理检查和起搏器植入、先心病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介入治疗等各种介入技术,特别在IABP及呼吸机辅助下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面经验丰富。发表论文20余篇,论著两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
来源:应急总医院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范煜东
监制:彭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