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民生之基,宜居是百姓之盼
近期,静安东里社区聚焦小区环境痛点
通过网格化管理、多方联动
精准治理等方式
全面提升社区人居环境质量
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让“颜值”与“品质”同步提升
用行动筑牢民生幸福底色
坑洼的路面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斑驳的老墙变身文化长廊,破旧的长廊变身老邻居的回忆,斑秃的绿地成为了青少年家庭的责任田,杂乱的角落成了健身广场,破旧车棚升级为智能充电站……静安东里社区党政群共商共治改造项目涉及到16-17、18-19两个院落,这里的居民多由原汽修五厂老职工组成,他们对这里充满了感情和希望,曾经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杂乱的院落在历经半年的改造后,终于以全新面貌回归!这场由居民“点单”、多方共建的改造工程,不仅解决了老旧小区的“老大难”问题,更让汽修五厂老职工们的家园重焕生机。
01从“投诉”到“议事”的转型
在针对静安东里16-17、18-19号楼院调研过程中发现,4栋居民楼均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修建时间较早,基础设施老化、小区路面坑洼不平积水严重,环境欠佳、车棚老旧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左家庄街道和静安东里社区从2024年底开始,着手调研和制定小区改造方案,从社区环境提升、社区服务升级和社区共识营造三个方面着手,经多轮研讨,最终确定对静安东里16-17、18-19号楼进行楼院环境美化,小区内路面修复,自行车车棚修缮,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为有效解决居民诉求,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和社会单位多元共治力度,一方面社区充分发挥议事协商作用,通过对439户居民开展了民意调查。同时,社区通过前后3次组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就改造内容的细节与居民进行碰撞,通过居民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多次调整后确定方案。
另一方面,街道和社区充分发挥党政群共商共治作用,通过汇聚中央美术学院、专业社会组织、产权单位、物业公司、测绘机构、工程单位、居民代表等力量,就改造内容、整体设计、改造过程难点问题、改造成效展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10余次研讨和现场勘探,最终将讨论成果从“纸面”落实到“地面”。通过持续互动,居民们逐渐养成了“遇事多商量”的思维习惯,为后续社区长效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02从“堵点”到“暖点”的攻坚
静安东里社区18号楼囤积症老人,严重影响到了周边邻居的生活质量,加之小区环境问题,2024年仅一个小院的12345案件量近350余件。在18-19号楼院改造前夕,社区针对楼院门前以及楼院内两处环境脏乱、囤积症的情况,组织院内居民志愿者、专业社会组织及高校学生,开展了40余次心理疏导和现场劝导、20余次堆物清理工作,并召开现场居民议事会,就如何做好前端化解进行研讨。
2025年2月,社区通过吹哨街道职能科室、专业社会组织、律师、老人家属等形式,积极对接养老机构,最终对囤积症老人进行了合理的安置,将12345的案件量降低至0,这场“暖心攻坚”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让特殊群体感受到社区温度。
改造前
0从“忧居”到“优居”的蝶变
曾经斑驳的墙面如今披上“新衣”
昔日泥泞的院落变身“口袋公园”
杂乱的车棚升级为“智能驿站”
……
静安东里社区2个楼院
历经200余天的精心改造
完成了从忧居”到“优居”的华丽转身
这场改造不仅刷新了小区“颜值”
更通过一系列暖心设计
让老住户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01安全升级:筑牢民生“防护网”
曾经积水影响居民生活的小院,现如今进行了地下管网全面更新,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雨天看海”问题。两个车棚的更新改造提升,在为车棚增加安全设施的基础上,更是对空间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宣传。坑洼路段不在是居民出行的绊脚石,换来的是平整的柏油路面,让居民出行不再困难。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02功能再造:激活社区“微细胞”
破旧的廊架现如今变成了历史和活力并存的展示空间,一张张展示改造前后的照片,塑造了属于静安东里特色的“静邻文化长廊”,它即是宣传的新平台,也是与社区其他品牌项目的结合点。刷新的仿古凉亭,成为了这里的“民情收集站”,让居民在充满历史底蕴的凉亭下,畅议着小院治理的未来。铺设塑胶跑道的健身场所,让老人、青年、孩子在这里汇聚一堂,用汗水和欢乐搭建了邻里友情。
改造前
改造后
03暖爱温情:老社区焕发“新活力”
原来只有一个路灯的院落,现如今安装了8盏太阳能路灯,散落在花丛中的点缀灯光,照亮居民回家路的同时,也照亮了小院的人心。原来斑秃没人管理的绿地和脏旧的健身设施,如今成了社会单位、院内志愿家庭的责任田,他们用心浇灌和维护着属于这里的一抹绿色。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环境变美的同时,更让人欣喜的是居民心态的变化——从最初的“政府能做成啥样”,到现在的“咱们一起维护好”。正如社区书记所说:这里的“‘优居’不只在于硬件提升,更在于居民脸上绽放的笑容。”如今,这个承载着几代汽修人记忆的老社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4从“观望”到“共治”的蜕变
在静安东里社区改造初期
不少居民抱着“观望”态度
“政府搞改造,我们等着看结果就行”
这样的想法曾让社区工作推进缓慢
但随着改造深入
一支由老党员、热心居民
和青年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悄然壮大
实现了从“被动旁观”
到“主动共治”的华丽转身
“银发先锋”打头阵
原汽修五厂的老党员们率先走出家门、走进院落,身体力行带领更多的志愿者做起了楼院维护着,清理环境卫生、清除杂草、桶站值守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也成了邻里情的纽带。
“企业共建”添活力
社区联合辖区企业、青少年家庭打造了“图书漂流角”、“社区百草园”的建设活动,通过和汽修五厂、国门大厦等企业的对接,初步形成了5处图书漂流角,打造了企业志愿联盟,同时也更好的丰富了地区居民的精神生活。“百草园”的打造,汇聚了左家庄幼儿园、汽修五厂、青少年家庭的力量,通过居民议事、志愿认领、空间打造、话语解读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维护中来。
“校地联动”筑根基
“小手拉大手”活动成为破冰利器,社区通过挖掘周边教育资源和小区青少年资源,打造了“小小主人翁”青少年志愿服务队,通过儿童议事协商、活动参与、校地共建、志愿服务等形式,让社区更美、让居民更幸福。这场志愿服务的“滚雪球”效应令人惊喜:改造期间累计参与志愿者达260人次,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更可贵的是,居民议事会上提建议的人多了,抱怨的人少了;主动维护环境的人多了,乱堆乱放的人少了。
细微之处见真心
持之以恒成大美
左岸社区的蜕变
不仅在于环境的更新
更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