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源于蒙古语“井”
2025-10-13 12:3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蒙古人历史上在北京地区存在了二三百年,焉能不留下些痕迹?窃以为,北京的胡同,就是蒙古人留下的显著痕迹之一。

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今犹在,位于西四南大街。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不是汉语是什么语?蒙古语。

北京日报有位曹尔泗前辈,较早指出胡同是蒙古语“井”的音译。而笔者的贡献则是:把一些元代留存下来的蒙古语胡同名,用汉语解释出来。因笔者曾在内蒙古草原生活过三年多,对蒙古语略知一二。从上大学的时候起,笔者就对胡同名的蒙古语翻译产生了兴趣,每当遇到一位蒙古族同胞,便不厌其烦地向人家请教。如帽儿胡同,意思是枯井、死井,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记协主席阿古拉告诉我的;蚂螂胡同是饮牲口的井,是一位蒙古族大姐告诉我的;柴达木是盐碱地,是住院期间一位病友告诉我的。

如果不用蒙古语解释,有些胡同名就很费解。例如毛胡同、箍筲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不好的井、苦水井。曾有人把“猪毛胡同”解释成“卖猪毛”的地方,“箍筲胡同”解释成加工水桶的地方,不但可笑,而且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再如“梅竹胡同”,清朝人写作“母猪胡同”(见《京师坊巷志稿》);杨梅竹斜街,有人推测是由“老母猪斜街”演变来的。试问:谁会用“母猪”来命名街巷呢!“梅竹”其实是蒙古语,就是“斜”“曲”的意思。

一些学者以“胡同”蒙古语发音的不同音译为理由,否认“胡同”是蒙古语“井”的译音。其实,用汉语的音译表现外来语,本身就是近似的、模糊的,很难十分准确。比如“腾格尔”(“天”的意思),还常被翻译成“廷格勒”,在新疆则写作“腾格里(沙漠)”,在史籍中又被翻译成“撑犁(撑犁孤塗,意思是天之子)”这后三个音译是不是和“腾格尔”有着很大的差别?蒙古语“井”的发音也如是,可以是“忽洞嘎”,也可以是“胡同圪”。

在元代,蒙古人是“一等公民”,其次是色目人,再次是汉人、契丹人、女真人,最末是南人。大都城建成之后,最先获得居住权的是贵戚、功臣,然后是官员和富人。不用说,决定街巷名称的,是掌握着决定权的蒙古人。蒙古人统治大都城二三百年之后,连汉族人也都“胡服胡语”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都城里的一些街巷用蒙古语来命名,还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今天如果到内蒙古草原去旅游,你仍会遇到许多后缀有“忽洞”的地名:赛音忽洞、乌兰忽洞、毛忽洞,等等。游牧民族自古逐水草而居,每到一地,必先解决水源问题,没有天然水源就打井。有了井,便有了一个放牧点——浩特乌苏:浩特是房屋建筑,乌苏是水。于是,井的特征,就成了一个放牧点的地名。

这种地名产生的方式并非草原牧区所独有。大城市也往往“因井而成巷”:先有了一眼水井,然后才有了一条条街巷。所以,北京城里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十数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个。直到明清,北京城几乎每条胡同都有井。演变的结果是,“胡同”有了“巷”的含义。

城市因井而成巷,郊区则因井而成村。司马迁的《史记· 刺客列传》,聂政的家就住在軹县的“深井里”。“里”是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二十五家为一里。“深井里”因有一眼深井而得名。因井而成村,于是“井”又有了“故乡”的含义:背井离乡,意思就是离开家乡。

早在元大都时代,“井”已经有了“街、市”的含义。《析津志》中说钟楼:“楼有八隅四井之号,盖东西南北街道最为宽广”。意思很清楚,钟楼坐落于放射状的路口中心,汇集“四井”——即四条大街;大街又包含着多个商品交易地——市场:米市、面市、绸缎市、帽子市、鸭鹅市、珠宝市、柴炭市,钟楼后面还有铁器市和劳动力的人市。

从后来胡同名称演变来看,许多“市”演变为“胡同”了:在钟楼前的沙剌市,后来演变为“纱络胡同”。沙剌或纱络,是“珊瑚”的意思。元大都时期,这里“一巷皆卖金银、珍珠、宝贝”。类似的还有取灯胡同。“取灯”即中国式的火柴。直到今天,蒙古族同胞仍将火柴称作“取灯”。在“洋火”未占领中国市场之前,清代的北京城内仍有卖“取灯”的。清人福格的《听雨丛谈·取灯》:“京师有市取灯者……以芝麻秸削为细枝,塗硫磺于顶,遇火即燃,用以引烛。”这种“取灯”更早则见于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磺塗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据陶宗仪考证,这种商品在南北朝时期就问世了。可见:“取灯市”演变成了“取灯胡同”(在美术馆后街)。

“井”为何引申成“市”?这很好解释。汉语里有“市井”一词,意思是“因井而成市”:“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河流,是城市之母,井,是市场之母。后世经济发展,物品辐辏、商贾云集,聚在一起交易时,人畜要饮水,商品需洗涤。以井为市,最为方便。于是,“井”——胡同,便有了“市场”的含义。

名词“井”有着多重含义,但这并不妨碍它是“胡同”的最初含义。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