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故宫博物院百年大展200件国宝如何选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冕 武亦彬 美编 张存

2025-10-13 14:27 语音播报


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大展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
用200件(套)文物
系统呈现故宫博物院与中华民族
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脉络
这些从195万件文物中选出的代表
全方位展现百年博物院的壮阔历程

这不仅是故宫百年的故事
更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守望相传的
百年答卷

《北京晚报》2025年10月13日版面

国宝重光
从内容到笔迹都是细节

站到国宝面前,该看点什么?
最好提前做预习。
以王珣《伯远帖》为例,
王珣亲笔只有5行、47个字,
是他写给堂兄的“家常”。

观众阅读这封信,
最好提前了解一些古人礼仪。
比如开头的“珣顿首顿首”,
和现在的“您好”类似。
所谓顿首,是一种平辈间的礼节。

信的内容大概是
安慰堂兄伯远不要太“卷”,
抒发了自己怀念上次见面,
但现在山高水远,见面不易。

《伯远帖》 (局部)

抛开信的内容,
单说字写得有多好?
处处都是大家“点赞”。

卷前引首是
乾隆“江左风华”四个大字。
后边,乾隆更是直抒胸臆——
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
更何况晋人的!
内府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中秋帖》,都是稀世珍宝。
今又得王珣此幅,
他们都是一个家族的,
三幅作品并美!

乾隆甚至喜欢到,
给这三件珍宝腾房子——
将养心殿温室改为三希堂。

细节还有很多,
包括通过笔迹可以判断,
王珣写信时用的是“硬毛”笔。
不过最大的看点发生在
最近100余年间:
《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寿康宫。
溥仪出宫时,
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
后流散在外。

1951年,周恩来指示
将两帖从香港购回,交故宫收藏。
国宝回家的故事,
是故宫更是新中国文物事业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
也是展厅里最值得观看的亮点。

一眼百年
不仅留存器物更留存民族记忆

展厅有一个“时空”展柜,
背板的巨幅黑白照片拍摄于
20世纪30年代的承乾宫瓷器陈列室。
展柜里陈列着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
斗彩鸳鸯莲池图碗
和粉彩婴戏图双耳撇口瓶。

一眼百年,展品如故。
查阅《故宫物品点查报告》,
这对珐琅彩花卉蒜头瓶原存慈宁宫,
曾在故宫建院之初,在承乾宫展出。
100年过去了,当年在展柜中陈列的
30余件文物都安然无恙。

故宫修缮老照片及建筑构件

当1925年
“故宫博物院”匾额挂上神武门,
皇家私苑成了人民的博物院,
宫藏变成了院藏。

最近20年,故宫院藏文物数量
从180余万件增长到195万件。
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
故宫的使命从简单的收藏,
升华为立足于完整的中华文明体系,
对所有藏品进行系统性研究与阐释。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婉玲说:
“作为博物院,不仅留存物,
更要留存民族的记忆。”

千古“答卷”
书画精品成了名人“盖章本”

展出的书画各有各的精彩,
很多作品过于优秀,
成为历朝历代名人大家的“留言簿”。

即将亮相的《上阳台帖》,
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
全卷集齐了宋徽宗、乾隆、
张晏、杜本、欧阳玄、王余庆、
危素、驺鲁等人的字。
每一位都是一段传奇。

被大家昵称为“盖章达人”的乾隆,
在这里找到了同道中人——
这件稀世珍宝上有约100枚章,
其中45枚是元代项元汴盖的。

李白一共写了25个字——
“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
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
太白。”
笔迹粗壮但不笨拙,
透出一股狂放的侠气。
 宋徽宗的瘦金体,
字体笔迹瘦硬挺拔,辨识度高。
乾隆的字秀美流畅,
内容像“日记”。

不能错过的展品看点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的“航拍中国”。
画面中有500余个人物出现,
穿插着各种情节,
有条不紊,又具情趣。

《五牛图》

《五牛图》(局部)

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
乾隆给这幅画定了“中心思想”——
不能光看牛,
要想到农耕、农业发展。

田黄三联印

田黄三联印

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
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
逊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此印,
且随身不离,
至1950年将其交出,
后移交故宫收藏。

■展期: 至2025年12月30日
■地点: 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
■票价: 展览不单独售票,实行预约制参观,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预约

探展

编辑:相旭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