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17:21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秘书长格特鲁德·蒙盖拉面对面:让我们把“北京”带回家
2025年10月12日,年近八旬的格特鲁德·蒙盖拉再次抵达北京,只为参加即将召开的全球妇女峰会。结束上午的会谈后,已经到了午饭时间,她说:“采访先进行,午餐可以稍后。”坐定时,她的目光仍像三十年前那样明亮,仿佛又回到1995年的初秋。
作为那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秘书长,这位来自坦桑尼亚的杰出女性领导者坦言,这趟“回北京”,关键词只有一个:行动。她想见证更多“从宣言到落实”的具体进展。
从“北京”开始的变革
关于北京世妇会,她记得当时气氛非常热烈,还记得很多细节。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盛会之一——“大约五万人来到北京”,她惊叹中国人的热情好客、组织能力,以及在大会上做出的承诺让她终生难忘。在她的叙述里,北京不只是城市名称,更是一段被世界“看见”的历史:世界看见了中国,也看见了女性。这种“被看见”的意义,写入《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平等、发展、和平”三条主线贯穿在十二个重点关切领域之中。
三十年过去,行动仍需持续,对此她充满期待。她说,任何关于平等的讨论,都必须从“停止暴力”开始。“如果针对女性的暴力不被制止,就谈不上平等。”“在战争里受苦最深的,总是女人。”她把“暴力”从理念层面拖回现实:它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在公共空间里安全地出现,也决定着她是否有机会获得教育、工作和表达。
但她也知道,很多时候暴力的根源藏在贫困里。“一个贫穷的女人,如何参与决策?”稳定的日常、体面的工作、最基本的教育,构成参与公共生活的入场券;没有这些,政治口号无从落地。她把“经济赋权”与“政治参与”并列,语气平实:“你不能指望一个饥饿的人去改变制度。”
她不反对“女性进入权力中心”的呼声,却提醒不要止步于此。她拿出多年来反复使用的比喻——女性不只是把门推开,还要走进去,重新摆放屋里的家具。她犀利发问:有了女部长、女总裁、女校长之后,权力的规则是否真的改变?组织是否因此更公平?如果没有,“进门”就还不是终点。
从“撑起半边天”到“数字赋能”的中国经验
谈到中国,蒙盖拉夫人把“第二故乡”这个词用得自然而然。她看见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在产业、科技和决策层中出现,认为“‘半边天’不只是一句口号,它意味着教育、健康、科技与机会的全面可及”。她的判断既来自记忆,也来自此刻在北京的所见——“法律与制度在变化,文化也在变化”,她说,“中国的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然后,她把目光望向更远:请中国女性把经验、技术与方法论,和世界,尤其是和非洲女性共享,因为“你们已经走在前面”。
在新的技术语境中,她显得比很多人更“年轻”。她承认AI和数字化正在加速社会运行,但也提醒——数字空间里出现了新的不平等,如果女性不被系统训练、得不到公平的技术教育,“她们会再次被边缘化”。她强调女性不应只做“使用者”,还应成为“创造者”。她提出一个具体的愿景:让中国和非洲的女性结成实实在在的学习与创新共同体,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联合研发与互派交流。她坚信,当技术落地时,才会改变生活。说到这里,蒙盖拉夫人停顿了一下:“非洲很多地方还在用手扶犁,我希望看到的是拖拉机。”技术越“低门槛”、越“可维护”,它对女性的解放就越真切。
请把“北京”带回家
说到对峰会的期许,蒙盖拉夫人用的是“把‘北京’带回家”这个她最喜欢的说法:会场不是终点,回家才是起点。
关于改变和行动,她对制度的路径思考得非常具体:议会应该推进必要的立法并确保执行,政党要把性别平等化纳入发展战略与预算体系,宗教与社会机构应该回到平等的伦理基础,媒体和学校则负责长期的公共教育,把“平等”意识变成下一代的日常经验……这听上去并不宏大,却也并非易事。她说人们总是问她“什么时候能完成行动纲领上的愿景”,却不知一切的改变都需要有“时间的耐心”。
当说到对年轻人的期待时,蒙盖拉夫人的语速明显轻快起来。“要把学习做到极致,”她说,“也要学会倾听。”她希望北京世妇会所制定的《行动纲领》能在年轻人手里发出新的枝叶:数字安全、气候变化、新技术伦理……“变革远未完成,它需要接力。”她说很多问题“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但她更想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一代。
采访的尾声,蒙盖拉夫人告诉记者,她在9月刚刚过完八十岁生日,希望还能活到九十岁,看见一个“更平衡的世界”——权力分配的平衡,资源分配的平衡,而达成平衡,她认为需要“分享”,更需要加速“行动”。三十年前她以秘书长之责“催新”世界,如今她以长者之心托付“接力”。
记者手记
这位在三十年前把“行动”写进一个全球文件的女性领导者,亲切得像邻家奶奶。采访中,蒙盖拉夫人说自己并不沉迷于“回忆”,也不为“成就”停步,而是更关心当下能做什么,能否再快一点。纵观她的人生轨迹,几乎是对“梦想不是说说而已”的注脚:有目标,有方法,更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采访结束时,我忽然明白她为何被称作“北京妈妈”:不是因为年纪,而是因为那种耐心而笃定的爱——对年轻人、对改变、对一个更平衡的世界的爱。让我们把“北京”带回家,一件一件做,一代一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