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我们当前的时代仍然是有趣的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夏莹

2025-10-15 08:40 语音播报

学习

在“趣读马克思”系列的三部曲中(前两部分别是:《青年马克思怎么炼成的?》和《为什么出发?——马克思和他的时代》),我所试图呈现出的是马克思的多副面孔,试图还原的是一个拥有着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马克思。马克思与他的思想一旦成为一种被人们学习、理解和研究的对象之后,难免会变得严肃起来。当然,严肃,对于一种伟大的思想而言总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问题在于,严肃的理论难免陷入所谓“可爱的就不可信,而可信的就不可爱”的两难处境。马克思,这位殿堂级的思想家,对于200多年后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接近。时代变了,读者变了,马克思的思想何以仍具有不竭的影响力呢?也许,这个问题本身的提法应该转变为:“为什么今天的我们还有兴趣和动力去阅读马克思?”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因为马克思在我们当前的时代仍然是有趣的。

马克思是时代的同行者,这决定了他的思想总在与时俱进中显现出一种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东西

“有趣”的英文表达为interesting,它与“利害”“利息”以及“旨归”的英文表达是同源词。换言之,能引发人们兴趣的一定是与人休戚相关的思想。今天,当资本逻辑以加速的方式蔓延全球,作为最早的也是最为系统的资本批判大师——马克思,他的思想光辉当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其富有预示性的表述吸引了更多当代思想者的目光。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的大变局之中,面对这一大变局,哲学的回应不仅是可能的,同时也是必需的!

一个时代没有哲学的声音,不是哲学的贫困,而是时代的贫困。马克思的哲学从来都不具有一种贫乏与无力意义上的贫困;相反,在他的哲学中我们总是能够听到一种特定时代的呼吸声。

马克思是时代的同行者,这决定了他的思想总在与时俱进中显现出一种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东西。于是马克思的有趣,不仅仅在于他语言的幽默与犀利,更多的是他对特定时代的阐释力。因此在“趣读马克思”系列的三部曲中,我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这些讲述都是生动有趣的,但我却努力在一种与时代休戚相关的意义上去展现马克思思想的“有趣”,同时也是勾勒一种他思想的“有力”。希望我所给出的这个“有趣”且“有力”的马克思,能够让你们真正感受到那曾经穿透时代的思想的力量。

真正的有趣,并非出自有意为之的搞笑,而是让人产生切身的共鸣

在一个被内卷逻辑所填满的加速主义时代中,各类型的喜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消费品:严肃的电影变成了短视频的素材,长篇的博客被切分为微博,甚至于哲学也可以被“脱口秀”化,所有这些努力似乎都在完成一件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以缓解被资本逻辑所填满的世界带给我们的疲惫与焦虑。

但正如我在“趣读马克思”系列的三部曲中曾反复强调的那样,真正的有趣,并非出自有意为之的搞笑,而是让人产生切身的共鸣。正是对这一“有趣”的笃定,让我敢于为这三部试图带领读者直面马克思全部经典文献的“小书”冠之以“趣读”之名。因为我始终认为,我借助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所勾勒出的那个马克思的思想肖像是时代的同行者,于是他的思想总在与时俱进当中显现出一种与我们生活的休戚相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与当下时代的休戚相关并非仅仅源于某种学术生产的需要,它蕴含着无法回避的真实性。马克思的思考虽然源发于19世纪中叶的社会现实,但他却准确捕捉到一个新的时代所需要的一个新的哲学范式的转换。如果说在近代之前,全部哲学的问题还拘泥于关于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本体论问题)以及我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论问题),那么伴随着近代市民社会的兴起,以经济的普遍交往为基础的社会现实不仅从根本上消解了哲学与时代之间“貌似”无关的外在表象,同时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新时代的哲学基本问题。即便是在马克思所身处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那些曾经只知对着壁炉在头脑之中爆发一场场形而上学革命的哲学家们,也开始将诸如家庭、市民、警察、同业工会以及国家等问题纳入哲学体系之中来加以思考。因此尽管马克思以一种近乎批判的姿态来评价“哲学”与“哲学家”,但马克思却显而易见地是作为一个哲学家的角色来探索“何为资本”的问题。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之中被凝练为“资本”逻辑的诞生及其蔓延。因此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就构成了19世纪以来的哲学的基本内容以及本质属性。这一哲学主旨无法被纳入诸如本体论抑或认识论的视域之内,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哲学的思考路径与问题意识。

今天成系统的学科划分,让马克思所提出的并给予了深入探讨的哲学问题(诸如唯物史观、资本逻辑等)都似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然而随着当代资本逻辑与科学技术诸多新形态的层出不穷,时代问题越来越无法以清晰的学科划分的方式得到回答,反而是如同马克思这样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路径似乎更符合这个时代所展现出的某种客观精神的表达。

换言之,以技术和资本逻辑相互支撑所构筑的当今世界,正在呈现出一种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态势,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切肤之痛(抑或也是一种切肤之快?)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例如不管我们如何清楚地了解DeepSeek的运行原理,我们仍然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大语言模型会让股市动荡,让很多行业从业人员恐慌,而对后者的讨论,在根本上必然要触及“人是什么”、人在今天这个被技术和资本所包裹的世界之中处于怎样的一种生存样态等更富有关切性、更有趣的话题。对这些有趣的话题的回答,从来不能依赖于几个“恶搞”的短视频、无意义的调侃与看似针砭时弊的讽刺。在今天看似被切割为碎片化的生存样态需要一个真正宏大的理论叙事才能对其进行真正切身的、因此也是真正“有趣”的分析。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试图勾勒一个充满时代关切的马克思,因此也是一个有趣的马克思。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长聘教授)

最新文章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