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塔下铁狮子打哪儿来?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作者 池阳 常鸣

2025-10-14 14:51 语音播报


您可曾漫步在燃灯塔下时看到过一头铁狮子?您可知道这只铁狮子有着七百多年的历史?您又是否对它曾经“效力”过的地方感到好奇?究竟是怎样的际遇,让这只铁狮子安静矗立在文庙的侧院中?本期通州冷知识带您认识燃灯塔下的通州“老住户”,了解元代铁狮子背后的历史故事,探究古代大运河的管理机构及其历史变迁,溯时间之河而上,寻找运河两岸的历史遗存。

来自元代的铁狮子

来到通州燃灯塔下,步入文庙,转进东跨院,在三根皇木一侧的长廊里,陈列着数件记录着通州历史的文物。其中,一尊铁狮子格外醒目,它通体乌黑,口张舌卷,二目圆睁,身、腿无毛而光润,整体厚重威武,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文物资源丰富,若说有年代的石狮子,确实不罕见,可连同底座足有1.4米高的铁狮子却不好找,更别说这只铁狮子还是铸造自700多年前的元代。铁狮一侧的说明上介绍了它的“身世”,“元皇庆至至顺年间(公元1312年—1368年),户部京畿都漕运使分司铸造雌雄二铁狮,置于衙署大门前,辟邪赈灾,以示权威”。仔细看铁狮的底座,正前方中间能看到“皇庆二年八月”的铭文,标明了它的“上岗日期”。

不过,在这份清清楚楚的介绍背后,有着两个“疑点”。

首先是铁狮子的名字,按照现在介绍上的文字,它叫作“通永道铁狮”。明明是为了京畿都漕运使分司铸造的,怎么会以“通永道”命名呢?原来京畿都漕运使分司和通永道,都是古代官方机构的名字,铁狮起初为京畿都漕运使分司所铸,但700年历史变迁,随着朝代更迭,它“效力”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到了清代,铁狮看护的机构变成了通永道,它也因此被命名为“通永道铁狮”。

搞清了名字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不管是石狮子还是铁狮子,总是成双成对,在铸造时也确实铸造了“雌雄二铁狮”。可如今在文庙中,只能找到一只铁狮子,从其脚踩幼狮、脖系绶带、挂铃铛缨穗的造型来看,现存的是其中雌狮,雄狮去哪了呢?

历史上和这尊雌狮配对的雄狮确实存在,而且有记载的就有两尊,只是它们都已损坏遗失。最初在元代和雌狮一起铸造的雄狮,在清代已经消失不见。清代根据它的规制,在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补铸了一尊雄狮和其配对。据记载,那头雄狮的底座正面有“大清康熙拾伍年二月吉日重修”的铭文,不过也未能保存至今。

沉重的铁狮为什么会遗失呢?或许正是由于其材质和更为常见的石狮不同,铁狮可以通过回炉冶炼制作成各种器具,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更加难以保存。

通州现存的这尊铁狮于上世纪开始受到区博物馆的保护,2020年通州三庙一塔景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三庙一塔景区”经专家评审现已改称为“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完成后,在文庙东跨院的石刻文物展区内“安了家”。

据《通州文物志》《通县志》等资料记载,通永道铁狮曾放置于原通州镇女师胡同1号(现通州区北大街附近),铁狮高94厘米,前后长80厘米,宽53厘米,底座高47厘米。其形态“梗项,头略右侧,秃顶,蜷毛覆耳披肩,口张舌卷,怒目前视,胸前悬铃,身腿无毛而光润,前右足按座,左足前屈,利爪下抚卧状昂头幼狮,后左腿屈蹲,肋肉埨埨;狮下设方座,上部方正,下部外展,四角作兽首状为足”,历经700年风霜,于1984年冬由当时文管所收集保护,为北京地区现存古铸铁狮之一。

铁狮站岗漕运忙

在古代,铁是受到管控的重要资源。以铁铸狮,能够留存至今实属不易,也足以见得当时古人对铁狮所属机构的重视。那么最初铸造铁狮的京畿都漕运使分司,究竟是一个什么机构?

“京畿都漕运使分司的职责主要是协调通惠河和坝河的漕运事务,所以它的位置也在通州古城的东北角,靠近河道。”《通州纪事》作者王陆昕曾经就铁狮所属的两个机构进行过相关考证,“京畿都漕运使分司顾名思义,是京畿都漕运司的分部。京畿都漕运司负责元大都到通州的漕运事务,据记载‘领在京诸仓出纳粮斛,及新运粮提举司站车运量公事’。”

这还没完,京畿都漕运司属于京畿都漕运使司的内司,与之相应的外司叫作漕运使司,在元代于河西务置总司,临清置分司,领接运海道粮事。而京畿都漕运使司则隶属于户部,为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设立,内外司为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设立。

“通州自元代开凿通惠河后,依靠漕运逐渐兴起。甚至早在《金史·河渠志》中就有建立漕运管理机构和相关制度的记载。元代早期,需要从南方沿运河向燕京输送漕粮,沿袭了金的制度。”王陆昕说,元大都漕运管理机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所立的军储所,后改为漕运所,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又改为漕运司,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再改为都漕运司,此后就是京畿都漕运使司,“从管理机构的频繁变更和不断细致化足以见得当时漕运的繁盛。也可以说,通州是自元代开始逐渐成为依漕运而兴的运河枢纽,在历史上承担着仓储要地、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的多重作用。”王陆昕说。

上世纪80年代,通州还出土了一块“同知都漕运司事赵公去思碑”残碑,该碑所记述的“主人公”赵温,就是漕运使司的官员。碑文中记述了赵温任职期间完成漕运任务的政绩,以及其行事的品格。

王陆昕介绍,“去思碑”是元代官员离任后纪念其功绩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有为后续官员提供学习依据的作用。通过碑文可知,赵温的官职为“同知”,是主官的副手,负责的正是分部工作,其去思碑在通州出土,其办公地点也可能就在元代的通州城,除了铁狮所在的京畿都漕运使分司外,或许还有其上级机构京畿都漕运司的办公场所。

顺天府与通永道

通永道铁狮在作为文物受到保护前,很长一段时间都位于原通州镇女师胡同。那里既曾是元代京畿都漕运使分司署,也曾是清代的通永道署,至民国又设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时过境迁,现如今此地已是通州区北大街。

在铁狮“工作”过的诸多机构中,为何以通永道为它“冠名”?“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通永道是一个什么机构。”王陆昕介绍,在对通永道的研究中,曾一度将其归于顺天府的下属部门。“这是不准确的,通永道和顺天府,不存在直接的隶属关系。”

清代实行道、厅制。《清朝通典》中记载“道”的职能包含,“分守、分巡及粮储、盐法各道,或兼兵备,或兼河务,或兼水利,或兼茶马、屯田;或以粮、盐兼分巡之事,皆掌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厉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倡所属而廉查其政治”。

通永道在清代嘉庆时期属于直隶省。当时的直隶省共分为霸昌道、通永道、清河道、天津道等7道,各道的负责官员官职叫作道员,属直隶省管辖。其中,通永道全名通永河务兵备道,道署驻于通州,下属顺天府二州四县及一府一直隶州。

这么看来,通永道应该是顺天府的上级单位?“这也不准确。清代的顺天府不仅涉及通州和京郊的其他地区,还包含北京城的城区,地位特殊。”王陆昕说,根据记载,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顺天府设东、西、南、北四路同知,分别管辖顺天府下的二十四州县。通州,隶属当时的东路厅,辖区还包含三、武、宝、蓟等7个州县。“在划分上,通州同时属于直隶省通永道和顺天府东路厅,通永道的道员和东路厅的同知前者是正四品,后者是从四品,但不存在隶属关系。”

换言之,在清代的通州城里,同时存在通永道和东路厅两个管理机构。在设立东路厅之前,通永道会管理下属州、县的钱粮事务,东路厅成立后,相关事项逐步转交,形成了分管军事、钱粮和治安的格局。此外,通永道还会兼管一些漕运事务。

“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侵占了通永道署。当时的建筑大多被焚毁,所幸这只铁狮幸免于难,留存至今。”王陆昕说。

从京畿都漕运使分司的协同漕运,到通永道和顺天府的并行管理,通永道铁狮在大运河畔默默见证着通州自漕运节点发展为大运河北首重镇的历程,随通州度过了700多年的起落荣辱,就连其自身也经历了两次分离。驻足于铁狮之前,它侧身歪头,脚踩小狮的样态一如铸成之时,所在位置也与曾经“站岗”的地方相距不远,但现在已和它底座上的铭文年代相隔古今。那时门前镇宅的铁狮,已成为今人了解通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聚焦副中心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