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 国考带头打破“35岁上限”是一个风向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鲍南

2025-10-14 15:00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据最新发布的2026国考公告,一般报考者年龄放宽到38周岁以下,而去年的限制为35周岁以下;对于应届硕士、博士放宽到43周岁以下,而去年的限制为40周岁以下。也就是说,对于广大非应届毕业生来说,长期存在的“35岁上限”终于破冰。

“35岁上限”是过去多年间就业市场中的常见壁垒。部分用人单位片面追求所谓年轻化,对“高龄”群体的竞争优势选择性忽视。这既反映了一种功利心态,也折射出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价值的短视与偏见。

数据显示,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4年,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年轻人初入职场的年龄普遍推迟。一个高材生刚刚在职场崭露头角,便可能迎头撞上僵化的“35岁天花板”。这一现象不仅加剧了个体的职业焦虑,也造成了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推动“年龄本位”向“能力本位”回归已成为社会共识。近些年,有多个省份相继放宽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年龄限制,收获广泛好评。此次国考也回应了社会呼声,让那些因深造、转行或个人发展等原因错过窗口期的优秀人才,重新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在国人的朴素认知里,公务员考试招录标准带有风向标意义,此番国考破冰,也为全社会传递了更为健康的人才观。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除就业年龄歧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仅仅停留在考公领域。打破“唯年轻论”的思维定式,还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的同步完善。比如,通过适度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协助缓解家庭照护负担等措施,为35岁以上劳动者创造更友好的就业环境;比如,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帮助劳动者不断加强学习、钻研新事物新技术,进而保持竞争力……说到底,放宽的年龄限制不是简单的数字之变,而是要逐步构建“能力本位”的就业生态,让每位劳动者的价值都能得到公正衡量。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在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从这个意义上看,多方协同合力破除35岁就业门槛,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释放人力资源潜力的必然选择。期待一个更加公平、开放、包容的就业环境加速形成,让每一位奋斗者都能在更长的职业赛道上尽情驰骋。


编辑:鲍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