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原生家庭有罪论”不是情绪垃圾桶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杜梨

2025-10-14 16:20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用粗糙的手掌替我们遮风挡雨时,不小心蹭疼了我们的皮肤”——因发现许多父母在网络上被刻画为“反派角色”,“00后”男生刘一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许多人对此颇感共鸣,称其是“全网最清醒的孩子”。

一段时间以来,源自心理学的“原生家庭”概念被广泛使用,催生出了林林总总的“原生家庭有罪论”。虽然一个个真真假假的故事频频戳中人心,但其中恐怕很多主观解读也有失公允。不可否认,作为每个人的初始生活环境,原生家庭当然会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从这一视角出发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和身心状态有其合理之处。但诚如心理学家所达成的共识:原生家庭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在成年期已然式微,并不能决定个体的整个生命轨迹。

可放眼如今的舆论场,“原生家庭”似乎成为一些人生活工作中各种缺憾的“背锅侠”。这里头,有人是简单的情绪发泄,但更多的,实为将讨伐原生家庭当成流量密码,或夸大编造悲惨过往,赚取同情;或故意设置议题,搅动对立。在大肆营销炒作之下,持续释放的情感涟漪,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激起网友的同感、获得一些关注,也让至亲关系遭遇挑战,家庭概念被迫肢解。从客观理性的心理归因,到被四处滥用的情绪垃圾桶,这有毒的鸡汤,也不知究竟是“治愈”还是“致郁”?

每个家庭当然都不是完美的,都会面临自己的难题。既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理当同舟共济、共同成长。生命没有演习,每个人都是第一次拿到只此一次的“人生角色”,出于认知局限、代际差异等因素,家人之间多少会产生龃龉,却绝不至于动辄上升至“祸害”“归罪”的程度。面对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家庭相处模式有时可能会显得些许笨拙甚至越界,有需要调整的方面。但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家庭成员的一起努力,这绝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并不像方寸屏幕里上演的那般令人窒息。

当然,既脱离实际又偏离理性的论调成为流量密码,很大程度上也在这类论调契合了观者的心理机制。毕竟,剖析和反思自己是痛苦的,但找一个外部原因更加容易。正如心理学“自我偏差”概念所示:当得知自己成功后,我们会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失败时,却倾向于将原因归咎为他人或外界因素。可问题是,沉溺于“受害者”思维,无异于饮鸩止渴。宿命论可以是一个万能的“替罪羊”,但沉溺于此便等于撇清责任、拒绝成长;反复声讨或可得到口舌之快,但也会让紧绷的家庭关系更加紧张。“原生家庭有罪论”,不会为执着者带来人生的转机,只会催生更深重的无力感。

有段子说,长大之后,除了“丑”,就不要再怪原生家庭了。幽默的话语中,自有一份释然真实。人无完人,以理想化的标准苛求最亲近的人绝非理性态度。与接受有毒的“原生家庭有罪论”不同,许多人决定反求诸己,“重新养自己一遍”:既能看见过往的遗憾,敢于弥补,“哄好自己”;也坦然告别过往,注重自我审视和未来成长。毕竟“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每个人的人生故事终究要自己书写。


编辑:胡宇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