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10:55
体育场馆作为“平急两用”转换设施,具有显著优势。市应急管理局组织编制的《室内型应急避难场所平急转换技术要求 体育场馆》,正在“首都之窗”网站上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记者注意到,文件中对可开展平急转换的体育场馆的面积条件做出了要求,室内外可使用面积应不低于5000平方米,且室内可容纳避难人数应超过场馆总可容纳避难人数的30%。
北京人口密度大,兼具山区、平原、盆地的复杂地质环境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导致北京市呈现出灾害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其灾害覆盖面在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在道路运输、铁道交通、工矿商贸、特种设备等事故灾难等均有涉及。
在过去的暴雨中,体育场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2025年受强降雨影响,延庆区、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等地迎来特大暴雨并诱发山洪险情,此次汛情中部分体育场馆被紧急转换为居民安置点。再如,平谷区在2025年7月27日至28日的强降雨期间,启用体育馆等40处集中安置点,转移安置群众超1.2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优势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此外,西城区月坛体育馆也曾在2025年6月30日举办综合应急演练,模拟灾时指挥调度、帐篷搭建、物资分发等全流程操作,验证了体育场馆作为“平急两用”转换设施的显著优势。
截至2025年6月,北京市向全市市民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为34个,类型涵盖综合大型体育场馆、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等,分布较为均匀,且具备具有建筑规模大、空间开敞、可集中容纳人群、周边交通便利、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等优点。“将体育场馆与应急避难功能相结合,依托其基础条件建设较大规模、较高质量的室内避难场所,对于解决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紧张困难、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充足,基础设施配置较差、资源未达到优化配置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编制说明中提到。
市应急局此次组织编制的地方标准首先对进行平急转换的体育场馆的室内外可使用面积、室内可容纳避难人数做出了要求,室内外可使用面积应不低于5000平方米,且按照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数换算后,其室内可容纳避难人数应超过场馆总可容纳避难人数的30%。另外,提出体育场馆周边交通应便于应急状态下人员、物资快速集散;明确体育场馆应具备水、电、排污、供暖、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便于接入应急设施设备;在平急转换前应开展资源调查与评估,确定是否具备转换条件。此外,体育场馆平急转换时应制定平急转换方案,转换过程应快速、便捷完成,平急转换时新增的设备和系统宜便于施工和后期拆除、恢复。